[发明专利]一种机动车车架及机动车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3412.4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7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陈风;尹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倪小敏;陈卫 |
地址: | 510308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车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车架,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车架是支承车身的基础构件,一般称为底盘大梁架,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及车身部分都固定在车架上。它除了承受静载荷外还要承受机动车行驶时产生的动载荷,因此车架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机动车在正常使用时受到各种应力下不会破坏和变形。
特别是对于电动车,其需要搭载比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的蓄电池作为能源供应系统,这样就改变了整车静态应力的分布状况,设计上需要兼顾整车重心在前后轴之间的位置,以保证满载状态下的承压安全系数,并兼顾侧倾稳定性,同时提高车架整体强度和抗扭特性。
现有的车架大多数的边梁式单层结构,在速度不高的情况下(例如小于32km/h),即使在转向过程中感觉明显的侧倾,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电动车的设计时速已可高达80km/h,已可作为普通公路用车,如果转向侧倾过大,会造成人员伤亡。
但是,我们又不能单纯地增加车架材料的厚度,以达到增强车身强度的效果,因为这样会大大增加车架的重量,从而增加电机能耗,降低整车续驶里程。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机动车车架,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满足对车架安全性、强度等方面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整体强度和抗扭性更高、结构更加轻便稳固、能够减小能耗、安全稳定性更好的机动车车架结构。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车架的机动车辆。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动车车架,其包括两根纵向平行的大梁,所述大梁最前端通过第一横梁连接,所述大梁的外侧各设计有一根纵向平行的副梁,所述副梁与大梁不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副梁最前端与第一横梁相连,副梁弯折处连接有第二横梁,副梁之间位于第二横梁后方连接有第三横梁,副梁尾端通过两根横向连接梁固定于大梁中段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动车车架为电动车车架,所述大梁中间的位置设置有电池托架,所述电池托架通过降低其安装高度而重心较低。这样会大大提高整车操控的稳定性,同时也拥有更多可使用的整车空间。
所述副梁与第二横梁接合处分别设置有一根立柱,所述立柱上端通过一根水平支撑与副梁前端相连。
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连接有两根加强梁,所述加强梁前端分别与第一横梁相连,所述加强梁后端分别与同侧的大梁相连。
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还连接有两根中间梁,所述中间梁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相连,所述中间梁位于所述加强梁的内侧。
所述第二横梁与第三横梁之间连接有两根纵向平行的纵向连接梁,所述纵向连接梁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同侧的大梁相连。
所述纵向连接梁内侧设有两根纵向平行的水平连接梁,所述水平连接梁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相连。
所述水平连接梁与第二横梁、第三横梁围成的矩形区域设有水平剪刀架。
所述第三横梁的端部与同侧大梁底部分别连接有两根大梁加强梁,所述大梁加强梁对称分布于第三横梁的两侧,所述第三横梁的端部与同侧大梁尾端还分别连接有一根斜支撑。
所述大梁尾端设置有桩孔形成件,所述桩孔形成件的截面呈矩形、圆形或椭圆形,或与所述大梁尾端共同构成矩形、圆形或椭圆形。
本发明形成了一种双层车架立体结构,通过在大梁上增加一些连接梁、加强梁以及支撑件,使车架整体强度和抗扭性大大提高,在正常行驶时受到各种应力下不会破坏和变形。此外,车架结构也更加轻便稳固,能够减小能耗,安全稳定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立体图。
图中省略了与本发明设计要点无关的其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机动车车架100,包括两根纵向平行的大梁101,所述大梁101最前端通过第一横梁103连接,所述大梁101的外侧各设计有一根纵向平行的副梁102,所述副梁102与大梁101不在同一平面上,形成一个双层车架立体结构。所述副梁102最前端与第一横梁103相连,副梁102弯折处连接有第二横梁104,副梁102之间位于第二横梁104后方连接有第三横梁105,副梁102尾端通过两根横向连接梁106固定于大梁101中段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技术广州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空技术广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34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承载能力内埋框架复合材料结构板
- 下一篇:转向器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