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氧化铈基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2141.0 | 申请日: | 2012-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4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晁明举;李德川;余菊美;梁二军;李明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10 | 分类号: | H01M8/1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0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固体 氧化物 燃料电池 氧化 电解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氧化铈基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铈基电解质是一种在中温下(500-700℃)电学性能较好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之一,相对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传统电解质材料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其在中温下具有离子电导率高、工作温度低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中、低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固体氧化物电解质要求制备的陶瓷体具有较高的致密度和优异的电学性能,但氧化铈材料难以烧结,致密化温度较高。常规方法制备的微米级的氧化铈要实现完全致密化,烧结温度高达1500℃以上,过高的烧结温度会引起电池组件之间的化学不相容性和热失配的问题。因此降低电解质材料致密化过程中的烧结温度问题尤为重要。为此,Fu Yin-pei等人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在1500℃烧结5 h,得到相对密度92%的Ce0.8La0.2O2-δ样品。但是用湿化学方法制备纳米粉体合成的电解质陶瓷,其制备周期较长、产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氧化铈基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固溶体添加剂掺杂氧化铈使得氧化铈基电解质陶瓷烧结温度降低、致密度提高、电学性能优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氧化铈基电解质,所述的氧化铈基电解质掺杂有固溶体添加剂V2O5。
所述的氧化铈基电解质还同时掺杂有La2O3。
所述的氧化铈基电解质组成为(Ce1-xLaxO2-δ)1-2y+ (V2O5)y,其中0.15<x<0.2, 0<y<0.03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材料,所述的氧化铈基电解质由氧化镧和氧化钒掺杂氧化铈组成,其中氧化钒为固溶体添加剂,其在总体电解质中的物质的量含量不超过3.5%;而剩余则由氧化铈和氧化镧组成,两者的比例为1-x:x/2。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所述的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氧化铈基电解质的制备方法,以氧化铈、氧化镧和氧化钒为原料,经过充分的混合、研磨和压坯后,在高温反应炉内,通过固相反应法,快速制备复合掺杂的氧化铈基电解质。
其中,混合、研磨时将原料研磨3~5h,分散介质为无水乙醇。
将充分混合的粉末烘干后,在300~400MPa的压力下保压1~5分钟,制得素坯。
素坯在空气气氛下,以2~10℃/min速率升温,在1300~1600℃保温5~6 h后,然后以2~10℃/min速率降至室温。
较好的,在使用之前对原料进行处理,如原料氧化镧使用前于800℃~1000℃灼烧2小时以去除其中氢氧化物和碳酸盐的成分;氧化铈和氧化钒于100-200℃下干燥1-2h。
本发明中,所述的氧化钒是氧化铈基电解质的一种固溶体的烧结剂,氧化钒与陶瓷体的主晶相氧化铈形成固溶体而不在晶界上形成第二相物质,不会阻碍电解质中氧离子的传导。同时氧化钒的加入有效的降低了氧化铈基陶瓷的烧结温度。其作用机理为:在烧结初期形成液相,促进颗粒的重排和颗粒的溶解--析出过程,加快陶瓷的致密化;在烧结中、后期,分布在颗粒中间的少量氧化钒逐步固溶入氧化铈的晶格当中。氧化钒缓慢的固溶,有效的减缓了晶界的运动速度,有利于陶瓷体致密度的提高。通过对获得的电解质陶瓷体进行测量,获得的氧化铈基电解质陶瓷体致密性较好(相对密度高达99%),电导率较高(600℃、空气环境下测试,电导率由0.0079 s/cm提高到0.0178 s/cm)。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在电解质中掺杂固溶体添加剂,使得氧化铈基电解质陶瓷烧结温度降低、致密度提高、电学性能优异;同时制备方法简单,设备简单,成本低,耗时短,重复性好,易实现产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2和对比例中氧化铈基电解质陶瓷的LDC-V0.025和LDC的XRD谱图,按照峰高从高到低分别为LDC- V0.025和LDC的XRD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21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