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的整机逼喘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0944.2 | 申请日: | 2012-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9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蔡建兵;李概奇;李建华;成本林;吴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15/00 | 分类号: | G01M15/00;G01M1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整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整机逼喘方法。
背景技术
燃气涡轮轴发动机整机逼喘技术主要对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进行验证。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主要通过检测发动机的整机喘振裕度来确定。
目前,主要采用燃油阶跃的方法使得发动机进入喘振,从而获得发动机的喘振裕度。采用燃油阶跃的方法需进行多次试验,以确定引起发动机喘振的燃油阶跃量,且燃油阶跃量不宜控制。此外,由于在极短时间内给发动机增加一股较大的燃油流量,发动机内的燃气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容易引起叶片烧蚀、断裂、转速大幅波动等问题,可能造成发动机及其它设备的机械损伤,试验风险较大。
由以上可知,采用燃油阶跃的方法操作复杂,且试验风险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整机逼喘方法,以解决现有的燃油阶跃的方法操作复杂、试验风险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整机逼喘方法,该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提供一个压气机,并获得压气机的喘振边界;第二步:启动发动机,并将高压气体引入至发动机内,使发动机逼近喘振边界,同时,使用喘振监测仪实时采集发动机的参数;第三步:根据喘振监测仪得到的参数确定发动机的喘振裕度。
进一步地,在第一步中,压气机在部件试验台进行实验,获得喘振边界。
进一步地,在第二步中,还提供逼喘试验装置,外部的高压气体通过逼喘试验装置经压气机的出口引入至发动机内。
进一步地,在第二步中,喘振监测仪实时采集发动机处于喘振状态的参数。
进一步地,在第三步后,根据喘振裕度评估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的发动机的整机逼喘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发动机的喘振裕度及气动稳定性,且该方法的操作步骤简单、试验风险大大降低。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整机逼喘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1,本发明的发动机的整机逼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提供一个压气机,并获得该压气机的喘振边界。优选地,先将压气机在部件试验台上进行实验,从而得到该压气机的喘振边界。接着进行步骤S02。
步骤S02,启动发动机,并将高压气体引入至发动机内,使得发动机逐步逼近喘振边界,并同时使用喘振监测仪实时采集发动机的参数。
在步骤S02中,输入高压气体的装置与一逼喘试验装置连接,逼喘试验装置再与压气机的出口连接,压气机的出口与发动机的内腔相贯通。使用时,从外部输入的高压气体先经专用的逼喘试验装置进行控制,经过控制后的高压气体再从压气机的出口引入至发动机内,从而使得工作中的发动机逐步逼近在步骤S01中所获得的喘振边界。
并且,在发动机逐步逼近喘振边界的过程中,优选地,采用高频响、高精度的喘振监测仪实时采集发动机处于喘振状态的进口空气流量、导流盆上的静压、压气机出口总压和静压、压气机进口静压和总压及燃油流量等参数。接着进行如下步骤S03。
步骤S03,根据喘振监测仪得到的参数,从而确定发动机的喘振裕度。
在步骤S03中,发动机在整个工作包线内的喘振裕度不低于13%,以达到发动机的设计指标。
在步骤S03后,为了了解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如何,可以根据确定的喘振裕度来准确评估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
采用本发明的发动机的整机逼喘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发动机的喘振裕度及气动稳定性,且该方法的操作步骤简单、试验风险大大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09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