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5810.1 | 申请日: | 201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4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薛卫东;李昱树;唐瑛材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8 | 分类号: | H01M4/38;H01M4/134;H01M4/1395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包括导电涂布基材和硅负极组成物;所述硅负极组成物涂覆于导电涂布基材表面后,与所述涂布基材一起经干燥、压片形成片状材料;所述硅负极组成物包括质量分数为40~90%的掺杂晶体硅活性粉体、8~20%的聚偏二氟乙烯和2~40%的乙炔黑;所述掺杂晶体硅活性粉体为III族或V族元素掺杂的晶体硅经粉碎、球磨并干燥处理所得,其粒径控制在1.0~10μm之间,其电阻率控制在0.5~500Ω·cm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材料的厚度在200~400微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布基材为镍网、铝箔、不锈钢片或铜箔,厚度在15~100μ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III族元素为B、Al、Ga、In、Tl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V族元素为P、As、Sb、Bi中的一种或两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晶体硅活性粉体为III族或V族元素掺杂的晶体硅经粉碎、球磨并干燥处理所得,其粒径控制在2.0~5.0μm之间,其电阻率控制在2.0~20Ω·cm之间。
6.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掺杂晶体硅活性粉体的制备;
步骤1-1:采用单晶硅或多晶硅块材,加入III族或V族掺杂元素后,在真空、高温1350-1500℃条件下进行掺杂铸锭,制得掺杂晶体硅;或在单晶硅或多晶硅制备过程中直接加入III族或V族掺杂元素,一步制得掺杂晶体硅;所述III族或V族掺杂元素加入量应使得掺杂晶体硅的电阻率控制在0.5~500Ω·cm之间;
步骤1-2:将步骤1-1所得掺杂晶体硅经粉碎、球磨并干燥处理,控制其粒径在1.0~10μm之间,得到掺杂晶体硅活性粉体;
步骤2:硅负极组成物浆料制备;取量分数为40~90%的步骤1所得掺杂晶体硅活性粉体、8~20%的聚偏二氟乙烯和2~40%的乙炔黑相混合后,滴入适量的氮甲基吡咯烷酮,置于磁力搅拌机上制成硅负极组成物浆料;
步骤3:硅负极组成物浆料涂覆;将步骤2所得硅负极组成物浆料涂覆布在导电涂布基材表面,经真空干燥、压片和后续干燥得到最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所述III族或V族掺杂元素加入量应使得掺杂晶体硅的电阻率控制在2.0~20Ω·cm之间;步骤1-2中所述掺杂晶体硅活性粉体的粒径控制在2.0~5.0μ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所述III族元素为B、Al、Ga、In、Tl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V族元素为P、As、Sb、Bi中的一种或两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导电涂布基材为镍网、铝箔、不锈钢片或铜箔,厚度在15~100μ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真空干燥、压片和后续干燥具体过程为:首先在100~120℃下真空干燥4~24小时,然后在5~15MPa压力下压片,最后再干燥1~4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581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