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近检测装置及移动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3924.4 | 申请日: | 2012-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0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猛;范保民;邹炎炎;唐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3/00 | 分类号: | G01V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近 检测 装置 移动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近检测装置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个人电脑)等无线产品正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与办公用品,为了防止无线产品过量的辐射对人的伤害,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和欧盟都对对无线产品的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比吸收率)值有严格的认证规定。
为了降低产品的SAR值,目前有些无线产品中会加入检测人接近和离开的接近传感器,当检测到人接近时,降低发射功率从而降低产品对人的辐射。
现有接近传感器技术方案是利用放置在天线附近的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板)来检测电容变化的,为了保证检测精度和稳定性,FPC的面积一般要求在28mm*25mm左右。在天线附近增加如此大的电容检测FPC使得原本紧张的移动终端内部空间资源受到极大的浪费,不利于移动终端的小型化和轻薄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接近检测装置及移动终端。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接近检测装置,包括:移动终端天线本体和移动终端侧边金属条,构成电容器的两极,用于检测所述移动终端天线本体和移动终端侧边金属条之间所夹空间的电容;与所述移动终端天线本体和移动终端侧边金属条分别电耦合连接的电容检测传感器电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天线本体和移动终端侧边金属条检测的电容判断是否有人接近,当判断出有人接近时,输出指示信号。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接近检测装置,所述接近检测装置包括:移动终端天线本体和移动终端侧边金属条,构成电容器的两极,用于检测所述移动终端天线本体和移动终端侧边金属条之间所夹空间的电容;与所述移动终端天线本体和移动终端侧边金属条分别电耦合连接的电容检测传感器电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天线本体和移动终端侧边金属条检测的电容判断是否有人接近,当判断出有人接近时,输出指示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移动终端天线本体和移动终端侧边金属条检测其所夹空间的电容,电容检测传感器电路根据所述电容判断是否有人接近,实现了接近检测,由于使用移动终端本身的天线本体和侧边金属条,故可节省移动终端内部空间,减小移动终端设计难度,降低成本,有利于移动终端的小型化与轻薄化。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移动终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接近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接近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接近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AD7156芯片的引脚示意图;
图6为AD7156芯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接近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接近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接近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首先,对以下各实施例中的用词和术语进行解释:
所谓“移动终端”,是指其尺寸适于移动的各种终端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个人电脑等。
当以下各实施例提到甲与乙相“耦合”时,是指通过甲的电信号与通过乙的电信号发生物理上的确定关联,这包括甲与乙通过导线等直接连接,或者通过另一个部件丙间接相连,也包括甲与乙之间如变压器那样通过电磁感应使经过各自的电信号发生关联。
当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39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