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蔗糖酯微胶囊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9266.1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8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何道航;刘仙平;夏育陆;观富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16 | 分类号: | A01N43/16;A01N25/28;A01P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靳荣举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蔗糖 微胶囊 杀虫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农药杀虫剂,具体涉及蔗糖酯微胶囊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尤其是小麦、棉花和烟叶等农作物的生产大国,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药生产剂型主要以乳油、粉剂和可湿性粉剂等传统剂型为主。乳油制剂中因含有大量有机溶剂而污染环境,粉剂等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易产生粉尘污染。
农药微胶囊剂是以高分子材料作为囊壁或囊膜,通过化学、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将农药活性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种具有半渗透性囊膜的微型胶囊,是当前农药新剂型中最具开发前景的新剂型之一,具有持效时间长、对环境污染小、对人体毒性低、有效成分稳定性好和不易被雨水冲刷等特点。
蔗糖酯是蔗糖脂肪酸酯的简称,是由蔗糖的一个或多个羟基与脂肪酸或芳香酸酯化而成。蔗糖酯可以使害虫皮膜脱落,脱水干瘪死亡,其对害虫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未见有蔗糖酯微胶囊杀虫剂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害虫防治效果优异,杀虫剂持续效期长的蔗糖酯微胶囊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微胶囊剂对环境友好,其制备工艺较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与其他农药剂型相比,微胶囊剂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其缓释性,其目的就是使农药的持效期延长,特别是在农药田间应用中残效期延长,利用率提高,减少或避免农药因外界环境造成的分解流失、减轻毒性和药害、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操作人员的毒害。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蔗糖酯微胶囊杀虫剂,各组分占原料总重量的百分比为:蔗糖酯0.5~45%、分散剂1~5%、壁材1~22%、水33~97%;
所述蔗糖酯为庚酸蔗糖酯和辛酸蔗糖酯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或聚乙烯醇;
所述壁材为多元异氰酸酯-多元胺体系,多元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或二甲苯二异氰酸酯,多元胺为乙二胺、甲基二胺或三乙基四胺;多元异氰酸酯与多元胺的质量比为0.5~1.5;
制备时,将分散剂加水配置质量浓度范围为2~10%的分散剂水溶液,将蔗糖酯加入到分散剂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后,加热至45~50℃,恒温下加入壁材,在1500~3000r/min转速下搅拌30~60min,进行界面聚合反应,然后在500~1000r/min转速下继续搅拌20~30min,得蔗糖酯微胶囊杀虫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所述的蔗糖酯占原料总重量的百分比为5~35%。
所述的蔗糖酯微胶囊杀虫剂的制备方法,将分散剂加水配置质量浓度范围为2~10%的分散剂水溶液,将蔗糖酯加入到分散剂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后,加热至45~50℃,恒温下加入壁材,搅拌条件下进行界面聚合反应,然后在500~1000r/min转速下继续搅拌20~30min,得蔗糖酯微胶囊杀虫剂。
进一步地,所述界面聚合反应的搅拌条件优选在1500~3000r/min转速下搅拌30~60min。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杀虫剂制剂对害虫防治效果优异;
(2)本发明的杀虫剂制剂持效期长,制备工艺较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3)本发明的杀虫剂制剂符合绿色环保型农药的要求,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配置质量浓度为5%的木质素磺酸钠水溶液,在反应器中,加入430g木质素磺酸钠水溶液,加入辛酸蔗糖酯350g,混合均匀后,加热至45℃,恒温下加入甲苯二异氰酸酯100g,乙二胺120g,在2000r/min转速下搅拌45min,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在800r/min转速下继续搅拌25min,可得蔗糖酯微胶囊杀虫剂。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施药以及生物活性统计,使用该制剂2500倍液对烟草蚜虫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7.5%、82.1%。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92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