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器件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54067.8 | 申请日: | 2011-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1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舛冈富士雄;中村广记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加坡优尼山帝斯电子私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张然;李昕巍 |
地址: | 新加坡*** | 国省代码: | 新加坡;SG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半导体集成电路中,尤其是使用MOS晶体管的集成电路是不断朝高集成化迈进。伴随着上述高集成化,使用于其中的MOS晶体管亦不断细微化至纳米区域。随着MOS晶体管不断的细微化,亦出现了难以抑制漏电流(leak current)、为了确保必要电流量的需求而无法缩小电路的占有面积等问题。为了解决该等问题,已提案有将源极(source)、栅极(gate)、漏极(drain)配置于相对于基板的垂直方向,且栅极包围柱状半导体层的构造的SGT(surrounding gate transistor,环绕栅极晶体管)(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通过于栅极电极不使用多晶硅(polysilicon)而使用金属(metal),而可抑制空乏化且使栅极电极低电阻化。然而,于形成金属栅极之后的步骤则必须为经常考虑到因金属栅极所致的金属污染的制造步骤。
另外,于以往的MOS晶体管中,为了兼顾金属栅极工艺与高温工艺,故于实际的制品中采用于高温工艺后作成金属栅极的金属栅极后(gate-last)形成工序(非专利文献1)。以多晶硅作成栅极,之后,在堆积层间绝缘膜后,通过化学机械研磨使多晶硅栅极露出,将多晶硅栅极蚀刻后,堆积金属。因此,为了于SGT中亦兼顾金属栅极工艺与高温工艺,故必须使用于高温工艺后作成金属栅极的金属栅极后形成工序。于SGT中,由于柱状硅层的上部位于较栅极高的位置,故为了使用金属栅极工艺必须研拟对策。
另外,为了减低栅极配线与基板间的寄生电容,于以往的MOS晶体管中是使用第1绝缘膜。例如于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鳍式场效晶体管,可参照非专利文献2)中,是于1个鳍状半导体层的周围形成第1绝缘膜,回蚀(etch back)第1绝缘膜,露出鳍状半导体层,减低栅极配线与基板间的寄生电容。因此,于SGT中为了减低栅极配线与基板间的寄生电容而必须使用第1绝缘膜。于SGT中除了鳍状半导体之外,尚有柱状半导体层,故为了形成柱状半导体层必须研拟对策。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71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1889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3-14576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IEDM(国际电子组件会议)2007K.Mistry et.al,247-250页。
(非专利文献2):IEDM(国际电子组件会议)2010CC.Wu,et.al,27.1.1-27.1.4.章節。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减低栅极配线与基板间的寄生电容且为栅极后形成工艺的SGT的制造方法及其结果的SGT的构造。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
于硅基板上形成鳍状硅层,于前述鳍状硅层的周围形成第1绝缘膜,
于前述鳍状硅层的上部形成柱状硅层的第1步骤;
前述柱状硅层的直径是与前述鳍状硅层的宽度相同,
前述第1步骤后,
于前述柱状硅层上部、前述鳍状硅层上部、及前述柱状硅层下部植入杂质而形成扩散层的第2步骤;
前述第2步骤后,
作成栅极绝缘膜、多晶硅栅极电极、及多晶硅栅极配线的第3步骤;
前述栅极绝缘膜是覆盖前述柱状硅层的周围和上部,前述多晶硅栅极电极是覆盖栅极绝缘膜,前述多晶硅栅极电极及前述多晶硅栅极配线形成后的多晶硅的上表面是位于较前述柱状硅层上部的前述扩散层上的前述栅极绝缘膜更高的位置;
前述第3步骤后,
于前述鳍状硅层上部的前述扩散层上部形成硅化物的第4步骤;
前述第4步骤后,
堆积层间绝缘膜,露出前述多晶硅栅极电极及前述多晶硅栅极配线,蚀刻前述多晶硅栅极电极及前述多晶硅栅极配线后,堆积金属,以形成金属栅极电极与金属栅极配线的第5步骤,
前述金属栅极配线是延伸于与连接于前述金属栅极电极的前述鳍状硅层正交的方向;
前述第5步骤后,
形成接触部的第6步骤,
前述柱状硅层上部的前述扩散层与前述接触部为直接连接。
另外,于硅基板上形成用以形成鳍状硅层的第1阻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加坡优尼山帝斯电子私人有限公司,未经新加坡优尼山帝斯电子私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40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