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联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4507.5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3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G.塞拉;G.迪多米焦;D.马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55/00 | 分类号: | F02M55/00;F02M55/02;F02M61/14;F02M69/4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董均华;严志军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接装置,所述联接装置用于将燃料喷射器液力地和机械地联接到内燃发动机的燃料轨道上。
背景技术
用于将燃料喷射器液力地和机械地联接到燃料轨道上的联接装置已经被广泛的使用,特别是用于内燃发动机中。燃料可以由燃料轨道组件通过燃料喷射器供应到内燃发动机中。燃料喷射器可以以不同方式联接到燃料喷射器杯上。
为了使得在内燃发动机运行期间保持压力波动在很低水平,内燃发动机用燃料蓄压器供应,燃料喷射器连接到燃料蓄压器,且燃料蓄压器具有相对较大的容积。这样的燃料蓄压器通常称为共轨装置。
已知燃料轨道包括带有燃料喷射器杯形式的凹部的中空主体,其中设置燃料喷射器。燃料喷射器到从燃料箱经由低或高压燃料泵供应燃料的燃料喷射器杯的连接需要非常精确以获得燃料的正确喷射角度和密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产生一种联接装置,所述联接装置用于将燃料喷射器液力地和机械地联接到燃料轨道上,其制造简单并利于燃料喷射器和燃料喷射器杯之间的可靠和精确连接,而不需要燃料喷射器靠在气缸盖上。
所述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实现。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本发明特征在于一种联接装置,所述联接装置用于将燃料喷射器液力地和机械地联接到内燃发动机的燃料轨道上,所述燃料喷射器具有中心纵轴线。所述联接装置包括:燃料喷射器杯,所述燃料喷射器杯设计成液力地联接到燃料轨道,且与燃料喷射器的燃料进口部分接合;盘状元件(plate element),所述盘状元件设计成联接到燃料喷射器且固定地联接到燃料喷射器杯以将燃料喷射器在中心纵轴线的方向保持在燃料喷射器杯中。盘状元件包括凹槽。卡扣环设置在所述盘状元件的凹槽中,且设计成将所述盘状元件固定地联接到燃料喷射器。盘状元件包括主体和环元件。环元件包括所述凹槽且相对于盘状元件的主体能围绕中心纵轴线至少有限地旋转。
这具有优势:燃料喷射器在燃料喷射器杯中的快速和可靠联接是可能的。具体地,环元件在安装过程期间允许燃料喷射器的有限旋转。因而,燃料喷射器或燃料轨道的公差补偿是可能的。籍此,可以获得安装过程期间的低插入力和安装应力。此外,燃料喷射器与燃料轨道联接允许在燃料喷射器和内燃发动机的其它部件之间没有其它金属接触的情况下组装燃料喷射器和燃料轨道。因而,燃料喷射器和内燃发动机的其它部件之间的噪音传输可保持小。
在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锥形凹部且所述环元件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锥形凹部中。这具有优势:可防止环元件相对于主体的径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所述锥形凹部形成主体的支撑表面,且所述环元件具有与支撑表面接触的表面。所述环元件的表面是球形。这具有优势:可以获得环元件和主体之间的非常小的接触区域。因而,环元件相对于主体的容易旋转运动是可能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环设置和设计成在盘状元件和燃料喷射器之间形成正配合联接,以防止盘状元件相对于燃料喷射器至少在中心纵轴线的一个方向移动。籍此,允许盘状元件和燃料喷射器之间的可靠联接。
附图说明
在下文借助于示意图阐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示意图如下;
图1以示意图的形式显示内燃发动机;
图2是燃料喷射器的纵向截面图;以及
图3是联接装置的纵向截面详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不同的描述中出现的具有相同设计和功能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燃料供给装置10分配给可以为柴油发动机或汽油发动机的内燃发动机22(图1)。它包括燃料箱12,其经由第一燃料管线连接到燃料泵14。燃料泵14的输出端连接到燃料轨道18的燃料进口16。在燃料轨道18中,燃料例如在汽油发动机的情况下在大约200 bar压力下存储,在柴油发动机的情况下在大约2000 bar压力下存储。燃料喷射器20连接到燃料轨道18上,燃料通过燃料轨道18供应到燃料喷射器20。
图2详细示出了燃料喷射器20。燃料喷射器20具有燃料喷射器主体21。燃料喷射器20设置在气缸盖23内,以用于喷射燃料进入内燃发动机22的燃烧室中。燃料喷射器20包括燃料进口部分24和燃料出口部分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45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