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89064.2 | 申请日: | 201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7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高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志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馨 |
地址: | 11602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移动 通信 终端 万用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技术的蓬勃发展,其配套电池难以同步发展,致使消费者在当前市场很难找到与所用的移动通信终端相匹配的电池,为此,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多种型号的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
现有技术提供的该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采用排线式,消费者只需要购买比实际电池稍小的万用电池,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即可轻易的配到所需的电池。现有技术提供的该种万用电池包括包括电芯、保护板和软排线三部分。电芯作为储能装置起储电功能,保护板对电池在使用过程起过充和过放保护作用,软排线通过其尾部带有的五金触点连接移动通信终端的原电池的触点。
然而,用户在将现有技术提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制成所需电池时,需将软排线反复折叠以将软排线上的触点与移动通信终端的原电池的触点位置对应,由于软排线本身材质脆弱,而软排线本身起到电连接的作用,其在反复的折叠后极易折断损毁,造成电池制作的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以解决用户在将现有技术提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制成所需电池时,需将软排线反复折叠,由于软排线材质脆弱,易于造成电池制作失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引出有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和检测极导线的电芯,以及一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
电路板主体;
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主体的一端、供与移动通信终端的原电池的多个触点分别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触点;以及
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主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芯的正极导线、负极导线或检测极导线的多个连接器;
所述多个触点与所述多个连接器通过内部导线一一对应连接。
上述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中,所述多个触点可以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主体的一端的四个触点,所述多个连接器可以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主体的另一端的四个连接器。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采用硬质的电路板代替原有的软排线,而硬质的电路板天然拥有牢固度上的优势,避免了采用软排线时易于造成电池制作失败的问题,且避免了软排线上触点易移位的问题。再有,由于连接器13与触点12是通过内部导线14连接的,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的将电芯上的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和检测极导线与连接器13固定,实现了触点功能的自定义,更具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中的电池板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包括:引出有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和检测极导线的电芯;以及一电路板,如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中的电池板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电路板包括:电路板主体11;设置于电路板主体11的一端、供与移动通信终端原电池的多个触点分别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触点12;以及设置于电路板主体1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芯的正极导线、负极导线或检测极导线的多个连接器13;多个触点12与多个连接器13通过内部导线14分别一一对应连接。
优选地,多个触点12是设置于电路板主体11的一端的四个触点,相应地,多个连接器是设置于电路板主体11的另一端的四个连接器。
当用于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制成所需电池时,只需将多个触点12分别与移动通信终端的触点一一对应连接,并根据移动通信终端的触点定义确定多个连接器13为正极、负极或检测极,之后将电芯的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和检测极导线分别于多个连接器13对应连接,即可使得制作出的电池满足移动通信终端的供电需求。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万用电池采用硬质的电路板代替原有的软排线,而硬质的电路板天然拥有牢固度上的优势,避免了采用软排线时易于造成电池制作失败的问题,且避免了软排线上触点易移位的问题。再有,由于连接器13与触点12是通过内部导线14连接的,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的将电芯上的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和检测极导线与连接器13固定,实现了触点功能的自定义,更具灵活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志,未经高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90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电机机芯加载与进给相互切换机构
- 下一篇:一种继电器中磁路部位的轭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