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车门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59918.2 | 申请日: | 201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9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刁景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门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油漆后的车身流转至汽车装配车间,为方便汽车的装配工作,车门需要快速可靠地固定,这是汽车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有技术的汽车车门固定方法是,将一端粘有双面胶的海绵缓冲块设置在车门框与车门之间,并通过塑料捆扎绳或者线绳等将车门与车身立柱捆扎固定。该方法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是,塑料捆扎绳或者线绳等强度差,捆扎不牢靠,存在捆扎绳断裂、车门打开的危险;并且,塑料捆扎绳或者线绳为一次性使用,不仅使用时费时费力,且废弃物污染环境,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门固定装置,以实现快速、牢靠的固定车门,且防止环境污染、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车门固定装置,包括:柔性基带,所述柔性基带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尼龙搭扣。通过使用柔性基带捆扎车身立柱和车门,并且采用尼龙搭扣粘接方式将车门与车身立柱固定,可以更加牢靠的固定车门;并且,该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可以反复使用、成本低廉。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固定装置,所述尼龙搭扣的数量为至少两副,且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端部区域。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固定装置,所述尼龙搭扣包括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所述尼龙钩带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尼龙绒带包括数段,数段所述尼龙绒带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固定装置,所述柔性基带上还设置有用于在车门框和车门之间起缓冲作用的缓冲垫。通过设置缓冲垫位于车门框和车门之间的缝隙中,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车门与车门框之间的碰撞,且避免了可能在车身上残留双面胶的问题,可以反复使用,成本低廉。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固定装置,所述缓冲垫的材料为泡棉,或者与所述柔性基带的材料相同。可以防止对车身油漆产生损伤,且制作方便。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固定装置,所述尼龙搭扣和缓冲垫缝制在所述柔性基带上。制作简单,成本低。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固定装置,所述尼龙搭扣和缓冲垫采用尼龙线缝制在所述柔性基带上。尼龙线的张紧力较强,可以使得尼龙搭扣、缓冲垫与柔性基带的连接牢固、可靠和耐用。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固定装置,所述缓冲垫的长度大于所述车门框的宽度。可以更好的起到缓冲作用。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固定装置,所述缓冲垫的厚度大于所述车门框和车门之间的间隙。可以更好的起到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门固定装置,通过设置一柔性基带,且在柔性基带上设置至少两副尼龙搭扣,可以采用该柔性基带捆扎车门和车身立柱,且通过尼龙搭扣粘接固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门固定不牢靠且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快速有效的固定车门,且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车门固定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柔性基带; 12-尼龙搭扣; 13-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车门固定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可以包括柔性基带11,该柔性基带1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a和第二表面b,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尼龙搭扣12。例如,该尼龙搭扣12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副,且至少设置于上述两个表面的两个端部区域;此外,尼龙搭扣12的数量也可以变更,只要能够实现粘接固定作用即可,并且该尼龙搭扣12也可以设置在柔性基带11的其他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99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