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振器贮油缸内壁除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01333.5 | 申请日: | 201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22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温建定;刘吉民;屈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7/033 | 分类号: | B24B27/033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4744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 贮油缸 内壁 除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减振器工装技术领域,是一种减振器贮油缸内壁除锈装置。
背景技术
减振器贮油缸焊接后,需要在高温状态下进行电泳漆,由此导致贮油缸的表面受潮,内壁容易生锈,直接影响到产品内部清洁度。 因此需要对贮油缸的内壁进行除锈。现有技术中的除锈方法是:由人工手持钢丝刷,伸进贮油缸内,对其内壁进行反复擦刷,直至将内壁上的锈斑和杂质除净。这种除锈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费工,除锈效率低,而且由于工作人员手持铁刷近距离的除锈,除锈环境差,其扬起的粉尘直接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省时省力,能够有效清除贮油缸内部锈斑和杂质,提高除锈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避免危害人身健康的减振器贮油缸内壁除锈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具有一个工作台架, 该台架上通过两侧的立柱设有上支板,上支板上设有压紧气缸,上支板的底部连接有行程气缸,行程气缸的下端穿过工作台架的台板连接有支撑臂,支撑臂上设有至少一组以上的除锈执行机构,工作台架的台板上固装有贮油缸支座,该支座与压紧气缸及除锈执行机构的位置上下相对应,工作台架的下部设有与支撑臂滑动连接的导向柱。
所述压紧气缸的下端设有压头。
所述除锈执行机构是由驱动电机和与之连接并连动的除锈刷组成,其中,除锈刷的刷杆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其外部带有刷毛,刷杆上设有出气孔和通过输气管线与高压气泵连接的进气孔。
所述导向柱上设有行程开关。
按照上述方案制成的减振器贮油缸内壁除锈装置,能够有效地清除贮油缸内部的锈斑和杂质,提高成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加工费用,且能有效地避免作业粉尘对操作人员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贮油缸内壁除锈装置,具有一个工作台架13, 该台架上通过两侧的立柱15设有上支板2,上支板2上设有用于夹紧贮油缸的压紧气缸1,压紧气缸1的下端设有压头4。上支板2的底部连接有行程气缸3,行程气缸3的下端穿过工作台架13的台板8连接有支撑臂9,支撑臂9上设有至少一组以上的除锈执行机构,行程气缸3通过支撑臂9带动除锈执行机构上下移动。除锈执行机构是由驱动电机11和与之连接并连动的除锈刷6组成,其中除锈刷6的刷杆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其外壁上带有刷毛,刷杆上设有出气孔和通过输气管线10与高压气泵连接的进气孔。工作台架13的台板8上固装有贮油缸支座7,用于装夹贮油缸5,贮油缸支座7与压紧气缸1及除锈执行机构的位置上下相对应。在一个工作台架13上可以设置多组除锈执行机构,这样一次就可以完成数个贮油缸5的除锈作业,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工作台架13的下部设有与支撑臂9滑动连接的导向柱14,导向柱14上设有控制行程气缸3上下运动的行程开关12。
工作原理如下:该装置在使用时,可将贮油缸5敞口向下置放在贮油缸支座7的内孔中,启动压紧气缸1,并通过压头4将贮油缸5压紧。然后启动行程气缸3,通过支撑臂9带动除锈执行机构上行,并使除锈刷6的刷毛部分进入贮油缸5,再启动驱动电机11和高压气泵,通过除锈刷6的高速旋转使贮油缸5内壁的锈层脱落,并由高压气流将脱落的锈尘吹出贮油缸5外。当贮油缸5的除锈作业完成后,由人工操作使行程气缸3带动除锈执行机构下行,推出贮油缸5,再操作压紧气缸1上行,取下贮油缸5即可,如此重复操作,即可快捷地完成一批贮油缸5的除锈作业。同时,可以通过调整上下行程开关12的位置,以适应不同长短贮油缸5的除锈。由于整个除锈过程由该除锈装置自动完成,操作人员可以远距离监视,因此能避免粉尘对操作人员的危害。该装置调整方便,效率较高,能够很好的清除贮油缸5内壁锈斑及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未经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13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