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电动车防盗道路监控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76066.0 | 申请日: | 201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06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家全;陈虞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公安局平江分局;陈虞苏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B60R2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03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电动车 防盗 道路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监控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射频加密通讯和识别报警的智能防盗系统,属于机电控制、通讯综合应用的交叉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范围不断扩大、政府“禁摩”政策出台、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等原因,电动自行车逐步成为居民上下班的主要代步工具。然而,电动车车辆数量猛增的同时,防范意识却相对薄弱,未得到有效加强,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很普遍,因而电动车失窃现象也愈加严重。据统计: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某基层院受理并提起公诉的盗窃电动车案件就有37件48人,占各类盗窃案件的20.5%和18.4%,仅次于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扒窃”案件;某市法院2009年1月-11月,共审理“两抢一盗”案件199件,其中盗抢电动车案件70件,占案件总数的35%。
盗窃电动车案件多发的原因分析
首先群众防范意识薄弱,或者不知该如何防范,为窃车案件高发提供了主观条件。当办案人员问及被害人为何不注意加强防范时,被害人往往称自己办事只需一会儿工夫,或者以为路边人来人往不会失窃,或者看见停车处已停了许多辆车,因而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而这恰恰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防范措施落后,防范手段单一。目前社区防范主要依靠民警、联防队员和保安巡逻,由于面广、线长、人少,易留下巡逻空白点,效果有限。公共场所由于客流量大、人员复杂、疏于管理、防范措施欠缺,一定程度上也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特别在社区管理存在漏洞,新建、管理规范小区内发案率较低,而一些敞开式老社区发案率较高。一些小区没有车库,居民只能将电动车停放在楼梯过道内;有的虽然有车库,但无人看管,给犯罪嫌疑人打开了方便之门。有的虽然有人看管,但大多年老体弱,不善管理甚至发现可疑人员进出也不予过问,使得窃贼如入无人之境。
防盗技术简单,犯罪成功率高。由于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不注重防盗技术的研究和设置,车辆自身防盗性能较差,犯罪分子只需携带简单的工具如螺丝刀等,在短时间内甚至一两分钟即可将一辆电动车盗走,盗窃技术难度低、过程短,逃离现场快。
销赃渠道畅通,犯罪收益较高。一些地下车辆交易场所、维修摊点和废旧品收购点悄悄从事黑车生意,有的甚至形成网络,销赃渠道畅通,而且电动车价格较高,市场需求量大,一辆赃车三五百元很容易脱手,客观上刺激了盗车案件高发。
盗窃电动车案件的特点
时间地点固定化。从发案地点来看,主要集中在管理松散、防范不严的医院、居民小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和网吧等公共场所。从发案的时间看,主要集中在中午和夜间。犯罪分子选择的作案地点无一例外是菜市场或者是超市,时间都选择在行人较少的中午12时左右或者晚上9时以后。犯罪分子盯着车主,一般买菜购物至少要10分钟至20分钟,只要车主一离开,马上作案,很难被发现和抓获。
作案手段多样化。从作案手段来看,犯罪分子主要是采用断线钳剪断套锁或者用钥匙捅开锁具,再用搭线的方法开走电动车,或者用扳手撬开锁具的方法,也有少数省略了撬锁的程序,直接用汽车、三轮车等运输工具将电动车整个运走,作案手段多样且机动性大大提高。
赃车流向本地化。从破案情况来看,被窃车辆基本上都在本地区域内,仍然保持原样,而且绝大多数还处在使用状态,赃车流向外省市的情况很少见。因为运输成本高且有风险,因此,基本上都在本地销赃。许多市民失窃后并不积极主动报案,还有不少市民因贪小便宜而从犯罪分子手中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购买赃车,从而使当地形成了较大的赃车地下交易市场,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人们的这种消极态度也助长了犯罪分子频频作案的嚣张气焰。
涉案人群区域化。从犯罪人员籍贯来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外地人口成为全市盗窃电动车犯罪的外来高危人群。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及应用现状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智能电动车道路监控系统,解决公共场所存在的电动车管理漏洞,减少市民在公共区域因偷盗事件发生而无法追回失物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公安局平江分局;陈虞苏,未经苏州市公安局平江分局;陈虞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60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