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烧结烟气处理系统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9648.3 | 申请日: | 201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0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复兴;孟步祥;李强;赵德生;李国喜;赵宏;高长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雒纯丹 |
地址: | 030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烧结 烟气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铁行业烧结烟气的处理系统和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烧结烟气同步脱硫、脱硝、脱二噁英、脱重金属和除尘并制酸的处理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烧结烟气净化技术有很多,从脱硫方法区分,有干法、湿法、半干法,采用较多的湿法脱硫是从燃煤电厂脱硫技术演变而来,但根据烧结烟气的特点,干法成为目前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主流,常用吸收剂有CaO、CaCO3、Na2CO3,少量用废渣、废液等,而每种脱硫方法又有多种不同的工艺代表。脱硝技术按照化学反应方法区别,分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non-SCR)及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三种。
目前世界上最为常见的烧结烟气脱硫技术有:石灰石-石膏法、NID(NewIntegrated Desulfurization,新型一体化脱硫)半干法脱硫、MEROS(MaximizedEmission Reduction Of Sintering,高性能烧结废气净化)法、密相干塔脱硫法、SDA喷雾干燥法、烟气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等。
我国烧结烟气净化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宏观调控,部分钢铁企业将要实施或开始实施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如包钢、柳钢、福建三钢、石钢、济钢、宝钢、太钢等已实施不同方法的脱硫工艺,马钢、攀钢、涟钢、鞍钢等正在积极筹划适宜的脱硫方案。
我国烧结烟气净化技术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成熟的烧结烟气脱硫技术。
目前已投运的烧结烟气脱硫工艺主要有循环流化床法、氨-硫铵法、密相干塔法、石灰石-石膏法等,这些工艺尚处于研发和试用阶段,实际脱硫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和评估。
2.副产物利用途径少。
彻底解决烧结烟气污染环境问题,不仅要实现烟气高效脱硫,而且要解决副产物的有效利用问题。由于烧结烟气脱硫副产物成分复杂,缺乏有效的利用途径。
3.脱硫装置投资大、运行费用高。
脱硫装置投资约占烧结机投资的20~50%,吨烧结矿脱硫运行成本5~14元。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是制约推广烧结烟气脱硫的重要因素。
4.有效监管不够。
大多钢铁企业烧结烟气无在线监测设备,对排放SO2的监管主要采用间断监测方式,无法对排放SO2浓度及总量准确监控。
随着烧结烟气净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展同时脱硫脱硝的研发,目的在于寻求比传统脱硫和脱硝投资总额低和运行成本低的SO2及NOx双脱技术,目前常用的主流工艺是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和干式SCR技术,虽然在一个反应器内完成脱硫脱硝,但为独立运作,暴露出如下问题:从脱硫塔逃逸出来的少量三氧化硫与氧化钙及氨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氨盐,引起催化剂表面常结垢,降低SCR脱硝率,增加空气加热器和换热器堵塞、腐蚀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烧结烟气量大、烧结烟气成分复杂、SO2浓度低、烧结烟气中含氧量高、烧结烟气量、温度等工况波动大等特点,克服传统烧结烟气净化技术不能综合处理多种污染物,效率低,催化剂表面污染等问题,提供一种烧结烟气同步脱硫、脱硝、脱二噁英、脱重金属和除尘并制酸的处理系统和方法,同时将富集SO2气体制备成高附加值的工业浓硫酸,烧结烟气环保指标达国家标准,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烧结烟气基于烧结原料综合多样化和烧结工艺的特殊性,烧结烟气具有如下特点:
1)随着烧结机大型化,烧结烟气量大。
2)受烧结机开停及生产操作的影响,烧结烟气量、温度等工况波动大。
3)SO2浓度低,电站锅炉烟气中SO2浓度高5000mg/Nm3,而烧结烟气 中SO2浓度相对低1000mg/Nm3。
4)烧结烟气成分复杂,含有SO2、NOx、COx、PCDD、HF等多种有害气态污染物及含铁粉尘、重金属等固态污染物。
5)烧结烟气中含氧量高,是电站锅炉烟气的2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96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