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注油车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36495.9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6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晓刚 |
主分类号: | B67D7/04 | 分类号: | B67D7/04;B67D7/72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郑晋周 |
地址: | 030024 山西省太原市西矿街***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注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具体为一种移动注油车。
背景技术
在大型的矿山或者建筑作业工地中,使用着很多类大型工程机械及很多移动工程车。这些固定的或移动的机械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润滑油和油脂来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各种机械设备根据煤炭等资源储量所在地,处于不断移动当中。而现场车辆行驶过程中道路颠簸,非常泥泞。在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对各种机械设备润滑保养要求非常重要,设备运转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油品需要不断补充,油品补充过程中,设备对清洁度要求很高,需要在管路全封闭条件下进行,不同油品供应量自动控制,相应的传感器完成控制过程。油品通过气动输送泵输至主设备,气动输送泵工作时需要的动力源,一般有电动、液动、气动等几种,其中气动输送泵使用最为广泛,面对恶劣环境适应性强,成本低,动力大,输送距离长。目前,为气动输送泵提供空气动力的主要是整体式柴油空压机,柴油空压机放置在封闭的厢体内,占用空间大,尤其在夏季天气闷热,每次加注柴油时,易洒在空压机外面,造成车厢内油气密度高,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场出现过由于工人操作不慎引起着火的事故。为避免事故发生,许多注油车采用敞开式厢体结构,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冬季难以保温,恶劣环境油品极易受到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在多种复杂恶劣环境的施工场合工程机械的加油问题,提供了一种移动注油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注油车,包括车体,车厢,车厢内横向设有隔板,隔板将车厢分为前厢和后厢,前厢两侧设有侧开门,隔板上设有中门,在车厢下侧设有螺杆式空气压缩泵,取力器,所述的取力器连接车的变速箱,取力器通过轴联器和螺杆式空气压缩泵连接,螺杆式空气压缩泵的进气口连接空气清滤器;在前厢内设有空气过滤器、油过滤器、油分离器、空气清滤器、油冷却器,螺杆式空气压缩泵的气体出口连接空气过滤器,螺杆式空气压缩泵的冷却油进出口连接油过滤器、油分离器及油冷却器;后厢内设有轨道及油桶,提升器,提升器上设有气动输送泵、后厢的开门处设有油枪架,电控柜,空气过滤器连接气动输送泵,气动输送泵连接输油管,加注枪。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取力器连在汽车发动机的变速箱上,取力器与空气压缩主泵通过联轴器连接。需要注油操作时,变速箱的扭矩通过取力器驱动空气压缩主泵开始压缩并供气,通过过滤后进入气动输送泵,气动输送泵将油桶内的油打入油管中,然后经过油枪导入需要加注的机械设备中,空气压缩泵在工作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油系统将热量散发出去。
本发明所述注油车从机械作业现场实际需求出发,主要特点是将整体式空压机设计改型为分体式空压机,厢体内不放置柴油发动机和螺杆式空气压缩泵,避免了油气在车厢内积聚带来的危险性,改动力来源于汽车发动机,通过调节转速达到满足油品输出量的需求,汽车变速箱转速由发动机转速控制,发动机转速由汽车油门开启量控制,实现无极调速,兼备了变频调速控制器的性能。同时将螺杆式空气压缩泵放于车厢下方,注油车封闭厢体内只保留空压机的气源控制单元及储油供油系统,车厢内安全整齐宽敞,侧开门可随时打开换气,关闭保温,车厢确保车载各种油品冬季保温和不受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车厢内布置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油车的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A向视图
图5为图2的B向视图
图中:1-前厢、2-隔板、3-后厢、4-气动输送泵、5-提升器、6-油桶、7-电控柜、8-油枪架、9-卷管器、10-备用油桶、11-空气过滤及滤油装置、12-螺杆式空气压缩泵、13-油冷却器、14-侧开门、15-油气分离器、16-油过滤器、17-变速箱、18-取力器、19-轴联器、20-空气清滤器、21-空气过滤器、22-注油管、23-进气控制阀、24-供气球阀、25-气动三联件、26-调压阀、27-最小压力阀、28-放油阀、29-换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晓刚,未经张晓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64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