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时定量检测玉米赤霉烯酮与伏马毒素B1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3176.8 | 申请日: | 201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0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严亚贤;王元凯;孙建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77 | 分类号: | G01N33/577;G01N33/569;G01N33/55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时 定量 检测 玉米 赤霉烯酮 毒素 b1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检测技术领域的方法,具体是涉及一种同时定量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B1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aralenone,ZEN)是镰刀菌属的一些菌株在一定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繁殖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者在小麦、大麦、玉米、黑麦、高粱等谷物中检测到玉米赤霉烯酮,也在一些动物组织或产物中检测到,包括牛奶、鸡蛋等。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可引发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主要为致癌促癌毒性,其与自发性乳腺癌等多种癌症,输卵管和子宫水肿、增生,精细胞畸变、凋亡等多种生殖系统疾病有重要关系。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具有分布广泛、残留时间长、难处理、和其他毒素一起有增强毒性的现象。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是串珠镰刀菌在一定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繁殖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伏马毒素B1能够对玉米及其制品造成污染,还可存在于以谷物为原料的一些产品中如面条、啤酒、调味品。伏马毒素与人类食道癌、马脑白质软化症、猪的肺水肿症候群、大鼠肝癌等疾病有关。串珠镰刀菌产生的毒素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会(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划分到2B类--可能的人类致癌物。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及相关食品的国际贸易量日益增加,随之对进出口产品的生物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这类产品的顺利进出口贸易和食用者的健康,出入境检疫、海关、生产企业、监督部门等部门迫切需要一种特异、快速、简便的定量检测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和伏马毒素B1的方法。
纳米胶体金标记技术是以纳米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免疫标记技术。纳米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单宁酸/柠檬酸钠和柠檬酸三钠等作用下,聚合成纳米级大小的金颗粒,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为纳米胶体金。纳米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机理是胶体金颗粒表面的负电荷,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作用而形成牢固结合。这种球型的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能够对多种生物高分子物质如葡萄球菌、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BSA(牛血清白蛋白)等非共价结合,形成可见的紫红色,使其成为免疫反应的优良标记物,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物质的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由于液相中的抗原(或抗体)需经扩散才能与固相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需较长时间,各个步骤需彻底地洗涤,并且需要特定的酶和底物显色,因此耗时长,程序繁琐;高效液相色谱法因其对检测样品、仪器及操作人员的要求,不利于基层常规检测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能克服上述方法的不足,胶体金免疫层析定量试验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胶体金标记示踪物与固定在膜上的抗原或抗体形成复合物被截留而显色,不需要特定的酶和底物显色,也不需要抗原抗体之间的较长时间的物理吸附,而根据显色深浅判定阴阳性结果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具体浓度,安全有效,简单方便。
胶体金免疫层析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胶体金标记。固定在NC(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金标垫上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有示踪的功能。在测定时,受检样品(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行与金标垫上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继续向前移行,与固定在T线(检测线)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被截留而显色,约为一条宽为1mm的棕红色条带,多余的金标抗体继续向前移动,与固定在C线(质控线)的二抗结合被截留而显色,约为一条宽为1mm的棕红色条带。此时T线形成金标复合物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故可根据T线呈现的颜色深浅进行定量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31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