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进气歧管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0869.1 | 申请日: | 201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2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守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3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26603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歧管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气歧管总成。
背景技术
进气歧管总成是发动机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其核心功能是为发动机各缸提供充足而均匀的混合气,因此它是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油耗的关键因素。此外,进气歧管总成还为发动机电喷系统中的主要传感器和执行器提供结构支撑,喷油器、油轨、进气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碳罐、节气门体、怠速控制、刹车助力等均被安装在进气歧管总成上,从而使进气歧管总成的结构非常复杂。由此可知,进气歧管总成的振动影响发动机整体的运行情况。
当汽车振动时会对进气歧管总成产生冲击,影响进气歧管总成为发动机各缸提供充足而均匀的混合气的质量,还会对安装于进气歧管总成上的主要传感器和执行器产生振动影响,从而影响发动机正常运行。
所以有效降低振动对进气歧管总成的冲击,防止因振动导致的发动机不能正常运行,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进气歧管总成,以降低振动对进气歧管总成的冲击,减少发动机因振动导致的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进气歧管总成,包括进气歧管本体和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相连的安装支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和所述安装支架之间的减振装置。
优选的,所述减振装置为橡胶垫圈。
优选的,所述进气歧管本体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减振装置外表面与所述安装耳上的连接孔相抵;
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支管;所述减振装置套设于所述支管上。
优选的,所述安装支架一端为与所述支管连接的安装板,另一端为与汽车发动机连接的固定部;
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支管安装孔,所述支管与所述支管安装孔过盈配合,且该支管的轴线与所述安装板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优选的,所述支管上设置有限制与所述安装板相对位置的第一凸起环;所述减振装置靠近所述安装板的一端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凸起环相配合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支管上设置有限制减振装置移动的第二凸起环。
优选的,所述减振装置的外表面上设有卡装凹槽,所述安装耳上的连接孔的孔壁卡设于所述卡装凹槽内。
优选的,至少包括两个所述减振装置。
优选的,所述进气歧管本体包括进气歧管上体和进气歧管下体,所述进气歧管上体由两种注塑成型的进气歧管上体单片振动摩擦焊接而成;所述进气歧管下体由两种注塑成型的进气歧管下体单片振动摩擦焊接而成。
优选的,所述进气歧管上体和所述进气歧管下体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进气歧管上体和所述进气歧管下体通过螺栓连接。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进气歧管总成通过在进气歧管本体和安装支架之间增加减振装置,通过该减振装置的缓冲作用,使汽车产生振动时对进气歧管总成的冲击减弱,使进气歧管总成可以为发动机各缸提供质量较高的混合气,并且对发动机内连接在进气歧管总成的零件起到冲击作用,有效减少了因振动导致的发动机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歧管总成的减振部分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歧管总成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歧管总成的总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进气歧管总成,以降低振动对进气歧管总成的冲击,减少发动机因振动导致的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歧管总成的减振部分的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歧管总成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歧管总成的总装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08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