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8004.6 | 申请日: | 2011-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2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宋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7 | 分类号: | G02F1/1337;G02F1/1339;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0 | 代理人: | 邢涛;田夏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面板 液晶 显示装置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的元部件,尤其涉及液晶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液晶面板一般包括下CF基板13(彩膜基板)、TFT基板11、液晶12、滤光片142以及上偏光片(图未示)等。液晶12设置在TFT基板11与CF基板13之间,并且与液晶接触的TFT基板11和CF基板13上相对地分别涂布有一层取向膜14,该取向膜14可用于限制液晶12分子的取向状态。在TFT基板11和CF基板13在滴入液晶12后,需要通过框胶15完成贴合密封,所述下偏光板贴合在TFT基板11底面,所述上偏光板贴合在CF基板13顶面,最终组立成为所述液晶面板。
取向膜14通过列印机涂布在对应的基板上,且取向膜14需要覆盖液晶面板的有效显示区,即如图2所示的CF基板为例,A.A区域为有效显示区,取向膜14需要覆盖该A-A区域,但取向膜区域14不能覆盖至框胶15的涂布位置。上述所示的液晶面板,当向液晶面板施加电压时,框胶15会产生杂质渗透到有效显示区142成为液晶污染物,并且液晶污染物被吸附在取向膜14上,使得该处的像素产生污点或显示不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内容,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的能避免框胶产生的杂质渗透到有效显示区的液晶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另外,有必要提供一种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液晶面板,包括基板,所述的基板上设有取向膜以及框胶,所述框胶形成在取向膜的外围,所述取向膜包括覆盖了有效显示区域的普通取向膜及围绕设置在普通取向膜边缘的用于吸附框胶区域的杂质的多孔取向膜。
其中,所述多孔取向膜的膜厚大于所述普通取向膜的膜厚。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做成一较厚的多孔取向膜,使其能够有效的吸附杂质粒子。
其中,所述多孔取向膜与液晶面板的有效显示区域之间设有间隔区域。确保杂质粒子不会渗透到液晶显示装置的有效显示区内。
其中,所述框胶形成在多孔取向膜的外围,与多孔取向膜之间形成有间隙。避免取向膜的涂覆过程中取向液扩散至框胶的设置区。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了上述的液晶面板。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液晶面板的基板上形成取向膜,
B:对形成的取向膜的边缘进行处理形成多孔取向膜。
其中,所述步骤B中,对取向膜的边缘进行处理是通过离子体对该边缘进行处理。通过离子体对其进行处理,可以形成多孔的取向膜,该方法简单易行,并且不会损坏其它结构。
其中,所述步骤A中,将取向膜的边界形成在其底部的膜层的边界外以在取向膜的边缘形成较厚的配向膜膜层。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做成一较厚的多孔取向膜,使其能够有效的吸附杂质粒子。
其中,所述步骤B中,对取向膜的边缘处的较厚的膜层进行处理形成多孔取向膜。形成较厚的多孔取向膜,有助于提高多孔取向膜对杂质的吸附能力。
其中,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之前,先对不需要进行处理的取向膜的区域覆盖掩膜。对不需要处理的区域进行掩模,保护普通取向膜,避免影响到普通取向膜的配向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液晶面板中的取向膜区域包括多孔取向膜,该多孔取向膜可吸收框胶所产生的杂质粒子,进而起到隔离框胶区域的杂质渗透到有效显示区域,能有效抑制框胶产生的杂质渗透到有效显示区而成为液晶污染物,避免造成像素产生污点或显示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液晶面板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2现有液晶面板的CF基板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整体未切割前的液晶面板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每个液晶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液晶面板单元CF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80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