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速检测燕窝中亚硝酸盐的试剂盒及其在燕窝检测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71103.5 | 申请日: | 2011-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7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程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金生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罗玉荣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检测 燕窝 中亚 硝酸盐 试剂盒 及其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亚硝酸盐的检测,特别是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具体是快速检测燕窝中亚硝酸盐的试剂盒及其在燕窝检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英文名Sodium nitrite, CAS号:7632-00-0, 分子式:NaNO2)。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在工业、建筑业中使用广泛。
亚硝酸盐能够使肉与肉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并具有防腐保鲜作用。在我国肉制品加工生产中经常被大量使用。由于价格低廉,许多燕窝产品、不少蔬菜腌制品和瓜子炒货产品都非法使用亚硝酸盐,导致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亚硝酸盐可与食物或胃中的仲胺类物质反应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国际确认对人体的食管癌、鼻咽癌、胃癌、膀胱癌发病密切相关。此外,该类物质还可通过胎盘可致使胎儿畸形及中毒死亡。亚硝酸盐的人中毒剂量为0.3-0.5g,致死量为3g。
世界各国对亚硝酸盐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我国对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也有明确的限量规定,其中蔬菜4mg/kg、酱腌菜20mg/kg、肉制品最高30mg/kg,其他食品均小于10mg/kg ,而燕窝的限量规定是30 mg/kg。
燕窝为雨燕科动物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形似元宝,窝外壁由横条密集的丝状物堆垒成不规则棱状突起,窝内壁由丝状物织成不规则网状,窝碗根却坚实,两端有小坠角,一般直径6-7厘米,深3-4厘米。主要产于我国南海诸岛及东南亚各国。燕窝因采集时间不同可分为三种。
1. 白燕:金丝燕为产卵育雏做的第一个窝,完全用唾液组成。雪白透明,个大壁厚,涨发率高,为燕窝上品,古代曾列为贡品,故又称宫燕。
2. 毛燕:金丝燕做的第二个窝,由于唾液已消耗较多,金丝燕只好用身上的绒毛和唾液筑窝。窝壁里夹杂着较多的黑毛,品质较次。
3. 血燕:金丝燕做的第三个窝,此时唾液几乎耗尽,只好用刚吃进去的,未及消化的小鱼、海藻做窝。窝中杂着血丝,个小壁薄,毛多,质地最差。
燕窝的营养较高,其主要成分是人体必需的多种高级蛋白质,含氮物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及独特的表皮生长因子,具很好的滋补养生作用。 燕窝营养分析:燕窝含促进细胞分裂的激素和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细胞再生,增强免疫能力,增加身体对X光及其他放射线损害的抵御能力,燕窝独特的蛋白质成分和大量生物活性分子有助人体组织生长发育,病后复原,可以养阴,润燥、养颜、延缓衰老,并且清虚热,治虚损,对咯血吐血、久咳痰喘,阴虚发热等导致津液脱失的病症有良好效果。燕窝以碗大壁厚,根脚小,羽毛少,棱条粗状,色泽白而有泽为上品。
作为中国人的传统保健品,燕窝(尤其是血燕)价格高昂,然而,却潜伏着重大安全隐患。如浙江省工商局2011年8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宣布,抽检发现,燕窝市场中血燕的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问题血燕产品多达3万多盏,含量最高达11000毫克/千克。据悉,这些血燕产品主要进口自马来西亚等国家。广东检验检疫局“燕窝及其制品的真假鉴别方法研究”项目课题组近年来也从一些所谓“血燕”、“黄燕”等染色燕窝中检出高浓度的亚硝酸盐,有的含量甚至达到几千毫克/公斤。而香港科大抽查市面47款燕窝样本,发现全部含防腐剂亚硝酸盐,最严重的一个血燕样本每公斤含6400毫克亚硝酸盐,较香港肉食亚硝酸盐含量标准高出31倍。由此可见燕窝行业“亚硝酸盐”含量超标问题的严重性。
目前我国燕窝产品质量标准仍为空白,燕窝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标准也为空白。国际上一般参照燕窝主产国之一马来西亚标准(马来西亚食用燕窝(EBN)标准指南MS 2334:2010),其限量标准为:亚硝酸盐最高30mg/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金生,未经程金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11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