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7972.4 | 申请日: | 2011-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7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华炜;马良兴;赵丽梅;赵唤群;谷汉进;佟中军;陈青葵;于建明;耿存;李卫华;李国;李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10/16 | 分类号: | C08F210/16;C08F2/34;C08F4/6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浩然;周建秋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 聚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丙烯聚合物,该丙烯聚合物含有丙烯结构单元、乙烯结构单元和α-烯烃结构单元,
其中,以所述丙烯聚合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0-95重量%,所述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10重量%,所述α-烯烃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19重量%;
以所述丙烯聚合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丙烯聚合物的二甲苯可溶物含量为1-20重量%,所述丙烯聚合物的二甲苯不溶物含量为80-99重量%;
所述二甲苯可溶物的结晶温度为40-65℃,熔融温度为80-97℃;所述二甲苯不溶物的结晶温度为85-105℃,熔融温度为125-1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聚合物,其中,以所述丙烯聚合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5-95重量%,所述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5重量%,所述α-烯烃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10重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丙烯聚合物,其中,以所述丙烯聚合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丙烯聚合物的二甲苯可溶物含量为1-15重量%,所述丙烯聚合物的二甲苯不溶物含量为85-99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丙烯聚合物,其中,所述α-烯烃为1-丁烯。
5.一种丙烯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气相聚合反应器中,在烯烃气相聚合条件下,将丙烯、乙烯和选自C4-C8的α-烯烃与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接触;
所述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含有固体组分、外给电子体化合物和有机铝化合物,所述固体组分含有载体以及负载在所述载体上的钛化合物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乙烯和α-烯烃的用量使得最终制备的丙烯聚合物中,以所述丙烯聚合物的总量为基准,衍生自丙烯的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0-95重量%,衍生自乙烯的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10重量%,衍生自α-烯烃的α-烯烃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19重量%;
所述固体组分的粒度为10-50微米,以所述固体组分的总量为基准,粒度处于14-30微米的范围之内的固体组分的含量为80-100体积%,且所述固体组分的粒度分布曲线为单峰分布,所述粒度分布曲线以粒度为横坐标,以体积分数为纵坐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丙烯、乙烯和α-烯烃的用量使得最终制备的丙烯聚合物中,以所述丙烯聚合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5-95重量%,所述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5重量%,所述α-烯烃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10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以所述固体组分的总量为基准,粒度处于14-30微米的范围之内的固体组分的量为90-100体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有机铝化合物中的铝与所述固体组分中的钛的摩尔比为1-300∶1,所述有机铝化合物与所述外给电子体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40∶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烯烃气相聚合条件包括:温度为55-85℃,压力为1-8MPa。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气相聚合反应器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气相聚合反应器,将丙烯、乙烯和选自C4-C8的α-烯烃与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接触的方式包括:
在第一烯烃气相聚合条件下,将第一部分丙烯、第一部分乙烯和第一部分α-烯烃在第一个气相聚合反应器中与所述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进行第一接触;以及
将所述第一接触得到的混合物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后送入第二个气相聚合反应器中,在第二烯烃气相聚合条件下,与第二部分丙烯、第二部分乙烯和第二部分α-烯烃进行第二接触;
其中,以所述第一部分丙烯、第一部分乙烯和第一部分α-烯烃的总量为基准,所述第一部分丙烯的量为80-95重量%,所述第一部分乙烯的量为1-5重量%,所述第一部分α-烯烃的量为1-15重量%;
以所述第二部分丙烯、第二部分乙烯和第二部分α-烯烃的总量为基准,所述第二部分丙烯的量为75-95重量%,所述第二部分乙烯的量为1-10重量%,所述第二部分α-烯烃的量为1-15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797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光栅图像测量的输液报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取暖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