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用护舷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4896.1 | 申请日: | 2011-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8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榛;朱洪健;陈乐;张金宝;顾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斯迪安船舶设计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59/02 | 分类号: | B63B5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20005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用护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船舶有关,特别是一种船用护舷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护舷结构多种类,根据CB3277-85《船体结构 钢质护舷材》有A、B、C、D四型。另外常用的有橡胶轮胎,橡胶棒等橡胶类东西,靠橡胶的弹性,抵消碰撞时候的载荷。另外通过增加舷顶列板厚度,增强船体结构来防止船舶碰撞。但是对于较大型的起重船,被吊货物巨大,周围辅助船舶居多的情况,上述的护舷结构显然不能满足确保起重船安全的要求,这是有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工程类船舶的船用护舷结构,以保证船舶具有相当的安全的工作距离,有效地减少对船体的撞击破坏,本护舷结构应具有多重保护功能,能多次阻挡碰撞,有效减小撞击力,确保船舶的安全万无一失。。
针对“蓝鲸”号起重船,被吊货物巨大,周围辅助船舶居多的特点,要求重点保护艏部起重机区域,同时也避免被吊货物与蓝鲸号的碰撞,考虑到“蓝鲸”号的特殊性。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的船用护舷结构,主要保护的为单壳结构的船体区域,单壳船体外板发生碰撞,容易破损进水。本发明船用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船用护舷结构,其特点在于该护舷结构是设置在船体单壳结构区域外的、从下往上多层的和自外至内多层的适应船舶线形的变化的钢管立体框架结构,每一层框架由主护船钢管、主要支撑构件、次要支撑构件通过支撑肘板和连接肘板固定连接构成,该钢管立体框架结构按纵、横、高三度根据船体具体情况设置:
高度方向,船舶型深方向,从最小吃水位往上每隔2米~4米,设置一层钢管框架保护,该钢管框架最好设置在船体具有平台或者水平桁材的水线位置上;
船长方向从艏部尽可能的延伸至船舶型宽处,每隔1.5米至3米设置横向层钢管框架,实施船舶横向保护,该钢管框架最好设置在横舱壁或者强肋骨的位置上;
船宽方向,从船舶型宽处尽可能延伸至船舶中心线,每隔2米-4米设置纵向层钢管框架,实施船舶纵向保护,该钢管框架最好设置在纵舱壁或者纵骨的位置上。
所述的主护船钢管和主要支撑构件使用粗钢管正交焊接构成钢管立体框架结构,所述的主护船钢管和主要支撑构件通过支撑肘板与船体连接。
在需要加强所述的立体钢管框架结构的强度的区域,在所述的立体钢管结构的相邻且相对的两节点之间通过连接肘板设置所述的次要支撑构件,该次要支撑构件采用较细钢管制成。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
经实验和试用表明,本发明船用护舷结构用于工程类船舶,可以保证船舶具有相当的安全的工作距离,具有多重保护功能,可避免被吊货物与船舶的碰撞,能多次阻挡碰撞,有效减小撞击力,可确保船舶的安全万无一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护舷结构实施例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护舷结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护舷结构艏视图。
图4是本发明护舷结构一个实施例第一层结构示意图。
图5是次要支撑构件与连接肘板的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主护船钢管;2—主要支撑构件;3—次要支撑构件;4-支撑肘板;5—连接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包含范围。
先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护舷结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立体图,同时参阅图2和图3,本发明船用护舷结构,是设置在船体单壳结构区域外的、从下往上多层的和自外至内多层的适应船舶线形的变化的钢管立体框架结构,每一层框架由主护船钢管1、主要支撑构件2、次要支撑构件3通过支撑肘板4和连接肘板5固定连接构成,该钢管立体框架结构按纵、横、高三度根据船体具体情况设置:
高度方向,船舶型深方向,从最小吃水位往上每隔2米~4米,设置一层钢管框架保护,该钢管框架最好设置在船体具有平台或者水平桁材的水线位置上;
船长方向从艏部尽可能的延伸至船舶型宽处,每隔1.5米至3米设置横向层钢管框架,实施船舶横向保护,该钢管框架最好设置在横舱壁或者强肋骨的位置上;
船宽方向,从船舶型宽处尽可能延伸至船舶中心线,每隔2米-4米设置纵向层钢管框架,实施船舶纵向保护,该钢管框架最好设置在纵舱壁或者纵骨的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斯迪安船舶设计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斯迪安船舶设计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48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