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涡单压涡轮增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4107.4 | 申请日: | 201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4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王绍明;邓康耀;崔毅;石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37/007 | 分类号: | F02B37/007;F02B37/013;F02B37/12;F02M25/07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涡单压 涡轮 增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涡轮增压系统,特别是一种可以实现涡轮串并联工作的双涡单压涡轮增压系统。
背景技术
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和能源危机,提高功率密度,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成为内燃机发展的主要方向。涡轮增压不仅是强化内燃机的最有效手段,而且同时实现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的目的,已经成为现代内燃机技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但是,受涡轮增压器压气机流动特性的影响,对于传统的单涡单压系统,压气机只能在比较窄的高效率区工作,限制了涡轮增压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如果发动机需要运行高压比工况,单级涡轮增压系统也很难满足要求,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两级增压系统来实现。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144757.8,专利名称:可调相继负荷涡轮增压系统,该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方案中,通过旁通方法实现单台涡轮增压,两台并联涡轮增压,进排气旁通涡轮增压,高工况放气涡轮增压,扩大了涡轮增压柴油机的运行范围,提高了全工况范围内的涡轮增压柴油机性能;但是此发明无法调节涡轮和压气机之间的匹配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双涡单压涡轮增压系统,使其不但可以调节涡轮的流量范围,还能实现单涡轮、双涡轮并联、双涡轮串联三种工作模式,以及在这三种工作模式下的排气再循环。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进气管、压气机、连接轴、进气总管、中冷器、发动机、排气总管、排气管、第一涡轮进气管、第二涡轮进气管、第一涡轮、第二涡轮、第一涡轮排气管和第二涡轮排气管,进气管的出气口与压气机的进气口相连,压气机的出气口与进气总管的进气口相连,进气总管的出气口与发动机的进气口相连,发动机的出气口与排气总管的进气口相连,中冷器安装在进气总管上,第一涡轮进气管的进气口、第二涡轮进气管的进气口均与排气总管的出气口相连,第一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一涡轮进气管的出气口、第一涡轮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第二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二涡轮进气管的出气口、第二涡轮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第一涡轮排气管、第二涡轮排气管的出气口均与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压气机、第一涡轮、第二涡轮通过连接轴同轴相连。
还包括连接管、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连接管安装在所述第一涡轮排气管和所述第二涡轮进气管之间,第一控制阀安装在所述第一涡轮进气管上,第二控制阀安装在所述第二涡轮进气管上,第三控制阀安装在所述第一涡轮排气管上,第四控制阀安装在所述第二涡轮排气管上,第五控制阀安装在连接管上。
还包括低压连接管、低压控制阀和低压中冷器,低压连接管安装在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之间,低压控制阀和低压中冷器均安装在低压连接管上。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通过调节不同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可以实现单涡轮、双涡轮并联、双涡轮串联三种工作模式,以及在这三种工作模式下的排气再循环。当第一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同时打开,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同时关闭时,可以实现第一涡轮的单独工作;当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同时关闭,第二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同时打开时,可以实现第二涡轮的单独工作;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同时打开,第五控制阀关闭时,可以实现第一涡轮和第二涡轮的并联工作;当第一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同时打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同时关闭时,可以实现第一涡轮和第二涡轮的串联工作。在这三种工作模式下,均可以实现排气再循环:通过调节低压控制阀的开度,可以调节排气再循环率;低压控制阀全部打开时,低压连接管内有最大量的排气通过,排气再循环率最大。通过中冷器可以实现发动机进气的冷却,通过低压中冷器可以实现排气再循环气体的冷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控制策略简单,适用于各种气缸数的涡轮增压系统,既能调节涡轮的流量范围,又能实现单涡轮、双涡轮并联、双涡轮串联三种工作模式,以及在这三种工作模式下的排气再循环。单涡轮工作可以保障低流量时压气机工作在高效率区,防止喘振发生;双涡轮并联工作可以保障压气机在高流量时工作在高效率区,防止发生堵塞;双涡轮串联工作,可以保障发动机对高压比的需求,有效提高发动机动力性。通过排气再循环,可以进一步降低排气中的氮氧化合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双涡单压涡轮增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41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