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作用自行车碟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3805.2 | 申请日: | 201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1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时利;王成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时利 |
主分类号: | B62L1/02 | 分类号: | B62L1/02;F16D55/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安徽省淮南***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用 自行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碟刹装置,特别是一种可以实现对自行车碟盘两侧进行双作用、同步制动的碟刹装置,其属于自行车零件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为实现自行车高效、快速的制动,碟刹制动器取代了传统的鼓式、轮圈式制动器,开始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类自行车上,特别是各种运动型自行车。
目前较多采用的碟刹器多为一种基于单作用制动原理的制动器,如中国专利号为201020259012.3所提出的自行车碟刹结构,其制动效率不高、制动力分配不均,长时间的制动会使碟盘在高温及受力不均的情况下产生变形,严重影响制动性能;同时其只具有单侧的刹车片位置调节功能,这使得碟刹装置在安装时,装置与碟盘位置的调校上较为复杂;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两侧刹车片磨损不同,制动性能下降,此时需要卸下整套装置进行位置的重新调校,此类碟刹装置制动性能不高而且在安装、使用中装置的位置调校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自行车碟刹装置制动性能低以及装置安装、使用中调校较为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双作用自行车碟刹装置,其可实现对碟盘两侧的同步挤压,从而实现双作用、同步制动,提高了制动效率,并保证了碟盘受力平衡,避免了长时间刹车碟盘易变形的问题;同时该装置具有左右两侧的刹车片位置调节装置,使得在安装及刹车片磨损情况下装置与碟盘间距离的调校操作简单、易行。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作用自行车碟刹装置由壳体、双作用制动机构以及刹车片位置调节机构组成。
壳体类似圆柱体,其上设置有容置碟盘的碟盘开口、装置安装用的螺纹孔以及固定刹车拉线的拉线孔,壳体内有一轴线与碟盘开口方向相垂直且开有矩形槽的圆柱形通孔;所述的通孔为阶梯孔。刹车片安装在位于碟盘开口两侧的阶梯孔内,并与碟盘保持有适当且相等的距离;双作用制动机构安装在壳体的阶梯孔内,刹车片位置调节机构安装在壳体的两端。
双作用制动机构安装在壳体的阶梯孔内,其由左制动钳、右制动钳、左调节轴、右调节轴、制动驱动轴、回位弹簧、钢球、限位盘、复位卷簧、拉线驱动盘以及刹车片组成;所述的右制动钳由主动钳、从动钳及固结两者的矩形横梁组成;左制动钳、主动钳及从动钳均与壳体上的阶梯孔移动副连接,矩形横梁与壳体上的矩形槽移动副连接,制动驱动轴与壳体上的阶梯孔转动副连接,左制动钳与从动钳位于碟盘开口的两侧;主动钳的外圆面与阶梯孔移动副连接,其一侧端面通过回位弹簧与限位盘连接,另一侧端面通过钢球与制动驱动轴的一侧端面连接;左制动钳的外圆面与阶梯孔移动副连接,其一侧端面通过钢球与制动驱动轴的另一侧端面连接,另一侧端面通过回位弹簧与阶梯孔上的台阶连接;所述的限位盘与阶梯通孔螺纹连接安装在壳体内的一端,且限位盘上有一通孔;制动驱动轴为一阶梯轴,其中心开有通孔,制动驱动轴与阶梯孔转动副连接,同时其与限位盘上的通孔转动副连接,限位盘与壳体阶梯孔上的阶梯限制了制动驱动轴的轴向位置,使其只能转动而不能做轴向移动,拉线驱动盘通过螺母与制动驱动轴固定连接,且拉线驱动盘与壳体间安装有复位卷簧。
左制动钳与制动驱动轴、制动驱动轴与主动钳之间相连接的端面上均沿圆周方向间隔120度分布三个具有相等数值升程的且旋向相同的螺旋形圆弧槽,且制动驱动轴两侧端面上的螺旋形圆弧槽旋向相反。
刹车片位置调节机构安装在壳体两端,其由左调节手轮、左调节轴、右调节手轮、右调节轴、预紧弹簧及螺母组成;左调节轴为一阶梯轴,具有一定磁性,其与左制动钳间通过螺纹连接,其一端通过螺母与左调节手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刹车片磁吸附连接,且左调节手轮与拉线驱动盘间通过预紧弹簧连接,预紧弹簧起到对左调节轴的预紧、防松作用。右调节轴与从动钳间通过螺纹连接,其具有一定磁性,其一端通过花键与右调节手轮连接,并用螺钉将两者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刹车片磁吸附连接,且右调节手轮与从动钳间通过预紧弹簧连接,预紧弹簧起到对右调节轴的预紧、防松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实现对碟盘两侧的同步挤压,从而实现双作用、同步制动,提高了制动效率,并保证了碟盘受力平衡,避免了长时间刹车碟盘易变形的问题;同时该装置具有左右两侧的刹车片位置调节装置,使得在安装及刹车片磨损情况下装置与碟盘间距离的调校操作简单、易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壳体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B向视图;
图6是图5的C向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时利,未经时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38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