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泵房及后臭氧接触池组合构筑物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1544.6 | 申请日: | 201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6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郑志民;雷挺;邬亦俊;袁煦;许嘉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22 | 分类号: | E03F5/22;E04H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泵房 臭氧 接触 组合 构筑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水厂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中的构筑物,具体地说是一种将深度处理工艺中的提升泵房和后臭氧接触池、臭氧发生器间(含臭氧尾气破坏装置)以及配电间组合成一体的提升泵房及后臭氧接触池组合构筑物。
背景技术
目前,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绝大部分采用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而且在现有常规处理工艺之后增设臭氧活性炭的情况最为常见。由于受水厂水力高程的限制,常规处理砂滤池后的水进入后臭氧活性炭工艺之前往往需要增加一次水位提升,目前常规做法是提升泵房、后臭氧接触池以及配套的臭氧发生车间和配电间等构筑物单独设置,这种常规做法存在着投资高、占地大、设备多、运行和维护费用高等缺陷,最大缺陷就是提升泵房需要设置出水管路,其水头损失占水泵扬程一半左右,能耗很高,且管路和设备极易被臭氧腐蚀。在自来水厂原有常规工艺基础上增加后臭氧活性炭工艺,水厂现有的可利用的土地都是十分紧张的,单独设置提升泵房、后臭氧接触池、臭氧发生器间及配电间,土地利用率不高,为了能布置其他构筑物,设计就要牺牲提升泵房的调蓄容积,给日后水厂运行带来很大麻烦,不利于水厂安全运行。目前采用常规做法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现行水厂实际运行已暴露了这些不利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将提升泵房、后臭氧接触池、臭氧发生器间、臭氧尾气破坏装置,以及配电间的有机组合,以彻底解决给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大部分水池单独设置的种种弊端,大大降低工程投资、运行能耗和占地面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泵房及后臭氧接触池组合构筑物,它将提升泵房、后臭氧接触池、臭氧发生器间、臭氧尾气破坏装置,以及配电间组合为一体,起到降低投资、节约用地,降低能耗,方便生产管理,简化辅助系统,提高供水安全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升泵房及后臭氧接触池组合构筑物,包括提升泵房和与之合建的后臭氧接触池,其特征在于提升泵房的下层设有与进水管连接的提升泵房吸水井,提升泵房的上层设有出水汇流渠道,提升泵房上下层之间设置提升泵,出水汇流渠与后臭氧接触池连通,臭氧池与出水井连通,出水井与出水管连接。在后臭氧接触池上部合建臭氧发生器间,臭氧发生器间内设有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与设在接触池内的臭氧布气管连接。提升泵房内设有至少3个提升泵,该提升泵采用井筒式潜水轴流泵,每台提升泵出水单独设置溢流堰,溢流后通过出水汇流渠道流入后臭氧接触池内。后臭氧接触池内设有多个导流墙,该多个导流墙的开口依次错位设置。后臭氧接触池与出水井之间设置跌水堰。后臭氧接触池上部还设置臭氧尾气破坏装置和配电间。
本发明的提升泵出水和后臭氧接触池进水采用渠道连接,出水汇流渠道下部作为提升泵房吸水井,大大增加提升泵房吸水井的有效调蓄容积,减少吸水井水位剧烈波动,确保水泵安全运行,便于生产管理,同时也节约了土地;提升泵采用井筒式潜水轴流泵,每台提升泵出水单独设置溢流堰,减少水泵间的相互干扰,也便于每台水泵检修。臭氧尾气破坏装置和臭氧发生器间设在臭氧接触池上部,臭氧就地投加,减少臭氧衰减损耗,同时简化臭氧管道输送系统,降低了臭氧泄露机率,确保安全。臭氧尾气破坏装置和配电间也设在臭氧接触池上部,减少电缆长度,降低投资和电路损耗。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提升泵房出水和后臭氧接触池进水采用溢流堰和渠道连接形式,上部合建臭氧发生车间、臭氧尾气破坏装置和配电间等辅助构筑物,将五个构筑物紧凑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实现提升、臭氧发生、臭氧接触、臭氧破坏、配电的全部功能,省去了提升泵房出水管路系统,简化了臭氧输送系统和输电线路系统,节约工程占地和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同时增大了提升泵房吸水井的调蓄容积,减少水泵频繁开启次数,便于生产管理,确保运行安全。适宜在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中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层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下层平面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15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编织预绞丝定型粘合机
- 下一篇: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激元的超表面四分之一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