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胶衣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6212.9 | 申请日: | 201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4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秦明;张大同;何明;陶生金;林涛;孙庆涛;任拓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K3/04;C08K3/36;C08K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刘喜莲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树脂,特别是一种新型胶衣树脂;本发明还涉及前述新型胶衣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模具的胶衣树脂对玻璃钢模具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具胶衣树脂应具有收缩率低、延伸率高、耐磨耐热等优良性能。但由于胶衣的树脂基体、添加的辅料、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影响,胶衣的流平性、消泡性、粘度、触变性等最终产品质量指标有着很大的区别,也会对模具的胶衣层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玻璃钢基础研究技术的日趋成熟,胶衣树脂在品种和性能上的不断提升,使胶衣树脂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国外专用胶衣树脂各性能均优是制作玻璃钢制品胶衣层的专用脂,但是价格昂贵;国内通用型胶衣树脂用于制作一般玻璃钢模具基本合乎要求,但其耐磨性及硬度等性能远远比不上国外模具胶衣树脂。因此研制出价格适中,性能优良的胶衣树脂,显得非常必要并且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意义。也是树脂生产厂家和玻璃钢生产企业十分关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原料组方便为合理、耐磨性好、性能优良、成本低的新型胶衣树脂。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上述新型胶衣树脂的一种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新型胶衣树脂,其特点是,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材料制成:
环氧树脂100;炭黑0.01~0.05;
气相SiO2 2~15; 铝粉100-115。
以上所述的新型胶衣树脂技术方案中:各原料的优选重量配比为:
环氧树脂100;炭黑0.01~0.02;
气相SiO2 4~10; 铝粉100-110。
本发明新型胶衣树脂在使用时配合基体环氧树脂的固化剂便可。
本发明新型胶衣树脂可以按常规方法混合均匀制得,优选使用以下方法制得。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是一种如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胶衣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点是,其步骤如下:按所述重量配比向环氧树脂中加入炭黑、气相SiO2,搅拌均匀后,采用研磨机对混合物进行研磨脱泡,使气相SiO2与炭黑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中,得树脂混合物;然后按比例向树脂混合物中加入铝粉,混合均匀后进行真空处理,即得。
本发明新型胶衣树脂采用环氧树脂作为胶衣树脂的基体,按照合适的质量配比添加气相SiO2、铝粉及炭黑对其进行全面改性而得。由于环氧树脂具有耐磨、坚硬、耐热、耐腐蚀及收缩率低等特性,因此采用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树脂;气相SiO2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化学纯度高、分散性能好以及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可提高树脂的强度、延伸率、耐磨性、改善表面的光洁度、增加抗老化性能、并且大幅度的提高耐热性能;炭黑具有较强的吸光能力,采用黑色灯光检查时黑色吸光,易发现模具表面不平整部位,炭黑的遮光能力,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模具的老化速度;因此选用气相SiO2、铝粉及炭黑对树脂进行改性。并且在制备时通过研磨机研磨使添加的气相SiO2、铝粉及炭黑能够充分、均匀地分散到树脂材料中。本发明有效地提高了树脂的强度、延伸率、耐磨性并且改善材料表面的光洁度、增加了抗老化性能和提高了耐热性能。对实际生产的质量控制带来了便捷:采用黑色的灯光易发现模具表面不平整部位。本发明方法的整个制作过程安全简单,同时大大的降低了胶衣树脂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为玻璃钢行业做出了贡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地理解本发明,而不构成对其权利的限制。
实施例1,一种新型胶衣树脂,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材料制成:
环氧树脂100;炭黑0.01 ;
气相SiO2 2; 铝粉100;
采用常规方法混合均匀制得。
实施例2,一种新型胶衣树脂,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材料制成:
环氧树脂100;炭黑0.05;
气相SiO2 15; 铝粉1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有限公司,未经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62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向调节的切割装置
- 下一篇:具有锯片保护装置的手持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