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气凝胶碳化工艺制备纳米WC粉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4752.3 | 申请日: | 201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1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义;郭雷辰;辛延君;郭志猛;季业;李艳军;马毅龙;杨薇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34 | 分类号: | C01B31/34;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刘淑芬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 凝胶 碳化 工艺 制备 纳米 wc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硬质合金用碳化钨粉末的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用真空气溶胶碳化工艺制备纳米WC粉末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背景技术
WC粉末是硬质合金的主要原料。硬质合金因其具有高硬度、高红硬性、极高的抗压强度、高耐磨及抗腐蚀性等优异性能,几乎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是硬质合金的生产大国,已有六十多年的生产经验。我国钨矿资源十分丰富,硬质合金年产量已超过7600吨,每年需WC粉约6000吨。近年来材料科学的进展揭示了当WC粉粒径<100nm时,可以生产出WC平均粒径≤0.2μm的超细晶粒硬质合金。这种合金的抗弯强度高达4300MPa,比常规硬质合金高一倍,并超过了高速钢的抗弯强度。这一优势很快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对纳米级WC粉生产技术的研究十分关注,而且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包括下列六方面:1、机械合金化法 2、直接还原碳化法 3、气相碳化法 4、等离子碳化法 5、原位渗碳法 6、喷雾干燥气相流化床法。
机械合金化法国内外研究较多。这种方法是将(石墨+W粉)按摩尔比(1:1)混合,在各种高能球磨机中长时间(30~300h)球磨,可获得粒径(0.5~1μm)的WC粉,颗粒内的晶粒度<10~30nm。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能耗大,粉末中杂质元素污染严重,粉末的颗粒度很难小于100nm。因此这种WC粉很难称作是纳米WC粉。
直接碳化法是日本佳友与东京钨业公司合作开发的技术,是用(WO3粉+碳黑粉)在H2中(1300~1350℃)回转炉内连续还原碳化生产的超细WC粉,其BET粒径为120~130nm。此法仍不能生产出粒径<100nm的WC粉,而且碳黑粉是0.2~0.5μm的超细粉,能量消耗较大,WC粉中游离碳难以控制。与此同时美国OMG公司从DOW化学公司引进了高温(1500~2000℃)快速碳热还原(RCR)技术,可大批生产(0.2、0.4、0.8)μm的WC粉。因此这种技术也不能生产最大粒径<100nm的WC粉末。
气相碳化法:1990~2006年国内外有很多研究者均采用(WCl6+CH4)的混合气相在1300~1450℃高温下进行气相反应制备出平均粒径为20~30nm的WC粉末。后因此法的废气中有HCl强腐蚀气,对设备腐蚀严重且产量很低,不适应于大规模生产。日本东京钨业公司用CO气体与固态WO3粉直接还原碳化制备的WC粉,粒径为200~300nm。美国DOW化学公司申请了低温气相碳化法生产纳米WC粉的专利。该法主要以(H2+CH4)=(10:1)混合气体通入事先预热的氧化钨(WO3或WO2.9、WO2)中,在575~850℃(15~180min),可得到(0.05~0.2)μm的WC粉,显然WC粉的最大粒径仍不能完全小于100nm。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却提出了将钨酸铵(或氧化钨)在700℃通入(H2+CO)=2:1(mol)的条件下,以极慢的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还原碳化,可获得<10nm的微量WC粉。因此这种方法也不具备有工业化生产价值。
等离子体法一般包括直流等离子体火炬法和高频等离子体法。这些方法主要是在等离子体的高温(4000~5000℃)区内将(W+CH4)或[(WO3、WO2)+CH4]气固相混合物送入高温区,在极短的时间内使(W+C→WC)反应形成WC粉。前种方法在我国清华大学曾进行过研究,后者为日本曾用过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都因反应时间过短,而不能形成化合碳含量(5.9~6.10)%(质量分数)足够的WC粉。其中往往夹杂有大量的W、W2C杂相粉末,而且WC粉的粒度主要受原始W粉粒度的影响不可能达到纳米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47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Fe掺杂CuO稀磁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汽车车内缺氧监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