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引擎上的进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4766.1 | 申请日: | 201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3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唐纳德;陈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北星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松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引擎上的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引擎由通过油气混合燃烧产生动力的,引擎的进气系统包含了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汽门机构。空气经空气滤清器过滤掉杂质后,流过空气流量计,进入进气管再是进入汽门机构,与喷油嘴喷出的汽油混合后形成适当比例的油气,由进气阀门送入汽缸内点火燃烧,产生动力。
引擎运转时,每一循环所能获得的空气量多寡,是决定引擎动力大小的基本因素,而引擎的进气能力乃是藉由引擎的“容积效率”及“充填效率”来衡量。“容积效率”的定义是每一个进气行程中,汽缸所吸入的空气在大气压力下所占的体积和汽缸活塞行程容积的比值。之所以要用在所吸入空气在大气压力下所占的体积为标准,是因为空气进入汽缸时,汽缸内的压力比外在的大气压力为低,而且压力值会有所变化,所以采用一大气压的状态下的体积作为共通的标准。并且由於在进行吸气行程时,会遭受各种的进气阻力,加上汽缸内的高温作用,因此将吸入汽缸内的空气体积换算成一大气压下的状态时,一定小於汽缸的体积,也就是说自然吸气引擎的容积效率一定小於1。进气阻力的降低、汽缸内压力的提高、温度降低、排气回压降低、进汽门面积加大都可提高引擎的容积效率,而引擎在高转速运转时则会降低容积效率。“充填效率”的定义是每一个进气行程中所吸入的空气质量与标准状态下(1大气压、20℃、密度:1.187Kg/)占有汽缸活塞行程容积的乾燥空气质量的比值。在大气压力高、温度低、密度高时,引擎的充填效率也将随之提高。由此也可看出,容积效率所表现的是引擎构造及运转状态所造成引擎性能的差异,充填效率表现的则是运转当时大气状态所引起引擎性能的变化。
进气系统的改装基础就是要提高引擎“容积效率”,可以从进气管道入手,进气道的改装可分成形状及材质两方面来谈。改变进气道的形状目的在於进气蓄压(以供急加速时节气阀突然全开之需)及增加进气的流速,改变进气道材质乃是着眼于不吸热及重量轻,目前最常用的就是碳纤维的材质,其不吸热的特性,能让进气的温度完不受引擎室的高温所影响,让进气的密度较高,即单 位体积的含氧量增加,提高引擎出力,唯一缺点是价格高不可攀。进气道的改装常是形状及材质同时改变以收最大效果,同时将空气滤清器一并拆除,并将进气口延伸至车外,直接对准前方,以便随车速提高增加进气压力,提高进气量。
现有的多缸汽油机的进气系统,多个进气管汇集在进气总管,各个缸共用一个化油器,各缸的进气之间会有干扰,对进气不利。同时,由于进气支管有长有短,进气的阻力各不相同,这样会使各缸的进气不均匀从而造成发动机功率不足、振动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效率更高,充足供气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与引擎气缸多个进气管固定连接,所述的进气装置包括圆形盒状部件以及多个进气支管,所述的进气支管与进气管呈一一对应关系,所述的多个进气支管的一端与盒状部件的切线方向相接,另一端与所述的进气管相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中,所述进气支管为耐热橡胶管。
在本发明所述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中,所述进气支管长度相等。
在本发明所述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中,所述的圆形盒状部件直径为100毫米。
在本发明所述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中,所述的进气支管长度为45毫米。
在本发明所述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中,还包括另一空腔金属部件,与引擎的至少一根排气管相通,紧贴于所述的圆形盒状部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在本发明所述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中,所述的金属部件材质为铜。
在本发明所述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中,所述的金属部件形状为圆形。
在本发明所述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中,所述的金属部件形状为直径为100毫米。
在本发明所述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中,所述的进气支管数目为6个。
实施本发明的引擎上的进气装置,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进气更充分 均匀、提高了引擎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现有技术一种引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引擎上的进气装置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北星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北星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47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