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设备的后桥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3272.1 | 申请日: | 201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2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俞从高;罗惠明;韩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捷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8/12 | 分类号: | F16H48/12;F16H57/037;F16H57/023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104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设备 后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设备的后桥。
背景技术
大多数三轮或四轮电动车和移动清洁等电动设备,产生动力的左右两个轮子,常用锥齿轮差动变速机构,锥齿轮的配置和固定,一般是放在主动齿轮的中间,主动齿中间需开复杂的异型孔或配置昂贵的差动齿座,由于主动齿中间部位空间有限,锥齿轮的大小和强度设计受到一定的局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设备的后桥,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结构复杂及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动设备的后桥,其包括差动机构,所述差动机构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轴出轴、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同步转动的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输出轴同步转动的第二锥齿轮及两个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及第二锥齿轮啮合转动,所述差动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主动齿轮上一侧的支架,两所述第三锥齿轮连接于所述支架上并通过所述支架与所述主动齿轮同步转动。
所述第三锥齿轮通过所述支架设于所述主动齿轮的一侧,免除了加工异型槽的难度或配置昂贵的差动齿座,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设备的后桥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图2的横轴的立体放大图。
图4是图1的电动设备的后桥的差动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设备的后桥包括一减速器10、驱动所述减速器10动作的一电机(图未示)及一差动机构20。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减速器10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减速器10的输出端与所述差动机构20相连。
所述差动机构20包括一齿轮箱21、分别由所述齿轮箱21的相对两端穿出的第一输出轴22及第二输出轴23、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输出轴22上的一主动齿轮24、安装于所述主动齿轮24一侧的一支架25、位于所述支架25内并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输出轴22上的一第一锥齿轮26、位于所述支架25内并套于所述第一输出轴22上的横轴27、套于所述横轴27相对两端部的两个第三锥齿轮28及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输出轴23上的一第二锥齿轮29。所述第一输出轴22与第一锥齿轮26同步转动。所述第二输出轴23与第二锥齿轮29同步转动。所述第三锥齿轮28与所述主动齿轮24同步转动且通过所述支架25与所述第一锥齿轮26及第二锥齿轮29啮合转动。
请同时参阅图2,所述齿轮箱21由二壳体210、212围成一密闭的腔体213。所述主动齿轮24、支架25、第一锥齿轮26、横轴27、第三锥齿轮28及第二锥齿轮29均置于所述腔体213内。所述腔体213充以润滑油,用以润滑其内各部件。
所述主动齿轮24可以是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蜗轮输出端,也可以是渐开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末端输出齿轮。
所述支架25大致呈“U”形框架。所述支架25包括安装于所述主动齿轮24一侧的一安装部250及由所述安装部250相对两端朝向远离所述主动齿轮24的方向延伸的二弯折部251。所述安装部250呈平板状。所述安装部250的中部开设一贯穿孔252,以使所述第一输出轴22穿过该贯穿孔252。所述安装部250位于所述主动齿轮24与所述第一锥齿轮26之间。所述每一弯折部251沿其纵向开设一滑槽253,以供所述横轴27的端部滑入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槽253贯穿所述弯折部251的自由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25可以采用钢板冲压成型,也可采用铸造方法成型。由于所述支架25固定安装于所述主动齿轮24上,因此支架25与主动齿轮24同步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捷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捷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32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