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识别HDLC/GFP型用户端协议转换器的汇聚型协议转换器及其收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2241.4 | 申请日: | 201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6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吕东海;李亚楼;洪亚德;赵宇涛;梁志达;赖达炜;毕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福信光电集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4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识别 hdlc gfp 用户端 协议 转换器 汇聚 及其 收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识别HDLC/GFP型用户端协议转换器的汇聚型协议转换器及其收发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点对点协转接入方案,开通1条数据专线,在总局机房需要一台转换器、一根网线到交换机,1根2M线缆到DDF(数字配线架),再经过DDF的转接到达传输设备,从而通过传输SDH网络到达用户。然而,随着数据专线的不断发展以及机房用户侧转换器的不断增多,数据专线设备占用机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使用的线缆及DDF也越来越多,加之涉及到的可能故障点增多,而又无法实时监控转换器的状态,特别是转换器的掉死,链路存在误码等隐性故障,使得判断故障点的难度加大。这给数据专线的维护造成了很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汇聚型协议转换器。汇聚型协议转换器可以完成点到多点的应用。整个设备相当于多台传统协议转换器、以太网交换机和小型MSTP整合在一起,安装方便,最大程度地节省了机房空间以及建设、运维成本。用户端E1协议转换器目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HDLC型,另一种是GFP型,其拓扑图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目前的汇聚型协议转换器在开通业务时,需要人工根据预先规划好的拓扑图,通过网管模块也就是MCU模块指示,E1映射/解映射器将n路E1信号映射到特定的n1(n=n1)个VC12中,即第几个E1映射到某个VC12(用户端协议转换器所映射的VC12)中,然后MCU模块还要根据用户端的协议转换器类型,指示以太网数据缓存模块的y个缓存区和n绑定,即n中的哪几路最终的数据存取源和目的区域在y中的哪个区域,并将特定的z1个缓存器标识为HDLC,将特定的z2个缓存器标识为GFP,以便z1路信号进行HDLC成/解帧,z2路信号进行GFP成/解帧(z1 + z2 = n,且0≤z1≤y,0≤z2≤y)。当设备用一段时间后,用户端的协议转换器损坏,更换上另一类型的协议转换器时,需要人工再通过MCU模块重新对数据缓存模块的相应缓存区重新标识,随着n越来越大,就越不灵活,安装、运维成本也越来越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自动识别HDLC/GFP型用户端协议转换器的汇聚型协议转换器及其收发方法,实现了局端单台汇聚型协议转换器自动HDLC和GFP成/解帧,进而实现和远端多台单路、多路、HDLC型或者GFP型的E1协议转换器信息的传输,性价比更高、兼容性更高,安装和维护更方便。
一种自动识别HDLC/GFP型用户端协议转换器的汇聚型协议转换器,主要包括汇聚以太网接口单元、以太网数据交换模块、以太网数据缓存模块、HDLC/GFP自动处理模块、VCAT&LCAS模块、E1成帧/解帧器、E1映射/解映射器、复用/解复用器、串/并转换器、光接口单元和MCU模块;
其中,汇聚以太网接口单元:用于将x路电信号转换成x路以太网数据信号传至以太网数据交换模块,或者将以太网数据交换模块传来的x路以太网数据信号转换成x路电信号送出;
以太网数据交换模块:将汇聚以太网接口单元传送过来的x路以太网数据经过VLAN交换后分成y路以太网数据传输至以太网数据缓存模块的发送块,或者将从以太网数据缓存模块的接收块传输过来的y路以太网数据经过VLAN交换后汇聚成x路以太网数据传至汇聚以太网接口单元;
以太网数据缓存模块:包括发送块、接收块和标识块,其中发送块缓存以太网数据交换模块传输过来的y路以太网数据,以便进行各种采样频率的信号采样;或者将HDLC/GFP自动处理模块送出的数据信号传送到以太网数据缓存模块相应的缓存器的接收块中,并自动将这些缓存器的标识块标识为HDLC/GF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福信光电集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福信光电集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22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