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镍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5847.7 | 申请日: | 201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0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谢钢;范文;肖丹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B82Y40/00;C22B2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2 | 代理人: | 李文义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镍的制备方法,属于金属单质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纳米金属Ni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剂、磁性材料、磁流体、吸波材料、烧结活化剂、导电浆料、表面涂层材料、高性能电极材料、硬质合金粘结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市场需求增长很快,是国内外新颖功能材料开发的热点之一。随着汽车、电子、机械、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纳米Ni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宽和扩展。
目前制备纳米Ni粒子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物理法所用设备昂贵,操作条件要求苛刻,化学法通常要在适当的还原剂存在下将Ni2+还原成Ni。常见的还原剂有水合肼、金属锌、碳、次亚磷酸盐和1,2-丙二醇等。如Qian等(Inorg. Chem. Commun., 2002, 5, 971)以金属Zn为还原剂合成得到了镍纳米管,张传福等(矿冶工程,2001, 21, 49)利用超声波喷雾液相还原法,以联氨为还原剂制备得到纳米镍。溶胶-凝胶法是最早用来制备镍纳米粒子的化学方法,Chatterjee等(Appl. Phys. Lett., 1992, 60, 138)报道了先将分解温度较低的羟基喹啉镍盐溶于酒精形成凝胶,然后加入几滴盐酸和微米级的溴化钾粉末形成凝胶,过滤所得的胶体加热到300℃,热分解去除有机成分,最后得到平均粒径为5-11nm的超细镍粉。
水热法是在水热条件下进行反应,典型的水热反应条件是在温度高于100℃,气压大于1个大气压的水介质中进行的。经典的水热反应属于固相化学反应的一个分支,它是非均相反应。近些年,水(溶剂)热合成已经广泛用于单晶生长、材料合成,受到无机化学家的重视。一般而言,水热反应是在密闭条件下,在高于100℃ 范围内反应前体“一锅煮”制备最终产物。在水热合成技术中,液态或气态水是传递压力的媒介;高压下,绝大多数反应物均能部分溶解于水,促使反应在液相或气相中进行。水的粘度降低而更易于扩散,使溶剂对固体组分的萃取和晶体生长变为可能。在水热这种非平衡态晶化条件下,动力学亚稳相更可能比热力学稳定相容易析出,因而亚稳相晶体成核变为可能。目前水热合成所用的设备通常是反应釜,它由不锈钢外壳和一个25-100 mL的聚四氟乙烯的内胆组成。
Qian等(Adv. Mater., 2003, 15, 1946)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次亚磷酸钠作为还原剂,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水热制备得到镍纳米线和镍纳米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料易得,制备方法简单的金属镍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实现过程如下:
一种金属镍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密闭容器中,将镍盐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加入三乙胺,在190~350℃反应得到,优选的温度范围为230~280℃。
所述镍盐为常见的氯化镍、醋酸镍、硫酸镍或硝酸镍等,镍盐与三乙胺的摩尔比为1:1~1:20,优选为1:1~1:5。
有机溶剂为一元醇,多元醇,丙酮,乙腈、DMF等,如使用有机溶剂,最好为简单常用的甲醇或乙醇。
上述反应时间为30分钟以上,延长反应时间,产物依然是单质镍,只是得到的产物粒径更大,通常30分钟至3个小时为宜。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本发明原料易得、制备方法简单,特别是以水为溶剂,使用廉价的三乙胺在短时间即可制备得到金属镍。
附图说明
图1为甲醇体系中制备得到的金属镍的XRD图;
图2为甲醇体系中制备得到的金属镍的SEM图;
图3为水中制备得到的金属镍的XRD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0.36g (0.0015mol)NiCl2·6H2O 溶于10ml 甲醇溶液中,滴加0.36g(0.0033mol)三乙胺,将混合液转移至高压反应釜中密闭反应,设定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20℃和2小时,反应完毕离心、洗涤、干燥,得黑灰色粉末(产率92%)。
如图1所示,产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表明,制备得到了单质镍,对应的JCPDS卡片号为4-850,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产物为200~300nm的微球(图2)。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58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辆座椅非线性减震悬架
- 下一篇:医院静脉配送系统的货位配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