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9099.1 | 申请日: | 201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5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左孝青;陆建生;周芸;刘荣佩;杨滨;陈冬华;陈显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47/08 | 分类号: | C22C47/08;C22C49/08;C22C49/14;C22C10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nial 金属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NiAl多孔金属间化合物的液固相控制分离制备工艺方法,属于多孔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其基体Ni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其抗氧化极限可达1250 ℃,NiA1金属间化合物还具有优于不锈钢的抗蚀性能,将Ni-Al制备成多孔材料后,在航空航天轻质高温结构材料、汽车尾气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催化剂载体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公知的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主要有:自蔓延高温合成(SHS)及混合粉末偏扩散反应合成烧结方法。
SHS技术由于Ni-Al 合金液相线和固相线的距离较大,合金的成分过冷区较大,倾向于形成枝晶,枝晶间的液体易被封闭而产生闭孔;此外,由于反应时间短,不易获得单相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
混合粉末偏扩散反应合成烧结的工艺过程及原理为:镍粉和铝粉均匀混料,混合粉压制成坯后进行真空烧结,通过烧结过程中的Kirkendal偏扩散效应,实现多孔化,该制备方法的不足体现在:(1)以粉末为原料,且需要真空烧结,粉末冶金过程本身的不足,使制备过程复杂、成本较高,所制备材料体积及产量有限;(2)烧结体的宏观尺寸膨胀,该体积膨胀对于制备复杂构件时有不良影响;(3)获得的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相结构不均匀,会同时出现NiAl及NiAl相,如要消除相不均一现象,则需要长时间的高温扩散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从熔体途径出发,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熔体液固相控制分离的方法制备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镍铝合金按一定的质量百分比配料,加热至熔化、保温后加入SiC纤维,然后将合金熔体降温到液固两相区保温,最后将保温得到的半固态合金减压分离液相,冷却后得到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具体制备步骤如下:(如图1所示)
(1)镍-铝合金熔体的制备:采用工业纯镍及工业纯铝为原料(工业纯镍的纯度一般99.0~99.80%,工业纯铝的纯度一般为纯度为99.50~99.90%),按照工业纯镍的质量百分比为66~73%,工业纯铝的质量百分比为27~34%配制镍-铝合金,将配料后的工业纯镍和工业纯铝加热到1640~1720℃熔化、保温30min.,获得镍-铝合金熔体;
(2)镍-铝合金熔体的液固相控制:向步骤(1)制得的镍-铝合金熔体中加入熔体体积含量2~4%的SiC纤维,以500~1000转/分的搅拌速度搅拌3-5分钟,使SiC纤维均匀分散在镍-铝合金熔体中;将含SiC纤维的镍-铝合金熔体温度降低到1585~1600℃并保温20分钟,β′固相(NiAl相)在SiC纤维基底上形核生长,形成纤维状β′固相和液相共存的半固态镍-铝合金;
(3)半固态镍-铝合金的液相分离:将步骤(2)中制得的半固态铁-铝合金置于气压为1×10-3~1×10-4atm的条件下,液相在负压作用下从纤维状β′固相中分离,留下纤维状β′固相骨架,然后在冷却速度为5~15℃/min条件下缓冷至常温即得到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被分离去除的液相体积百分比即为孔隙率
所述SiC纤维的直径为0.5~2μm,SiC纤维的长度为1~3cm。
所述形成纤维状β′固相的体积百分比为50%~60%。
本发明的原理:
1、镍-铝合金熔体的液固相控制原理
(1)合金成分及温度控制:由Ni-Al合金二元相图(图1)可见,可形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成分范围为镍的质量百分比为66~73%,铝的质量百分比为23-34%,该成分范围的合金处于液-固两相区的温度为1580~1620℃。
(2)液固相体积含量控制:镍-铝合金熔体中,当化学成分一定时,在一定温度下,合金处于液-固两相区,此时,液固相的体积百分含量可通过杠杆定律确定,通过成分及温度的调控可实现固相体积百分含量的控制,液相体积百分含量即为孔隙率,以此实现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孔隙率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90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电子装置解锁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可再充电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