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弧氧化制备钛酸锶钡介电薄膜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8892.X | 申请日: | 201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4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芳;王敏;郭会勇;黄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D11/26 | 分类号: | C25D1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制备 钛酸锶钡介电 薄膜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微弧氧化制备钛酸锶钡介电薄膜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对电子元器件小型化、高性能的要求以及薄膜制备技术的发展,介电薄膜材料应运而生。BaxSr1-xTiO3(x=0~1)介电薄膜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和较低的介质损耗,是非常理想的高压陶瓷电容器制备材料,被誉为“电子工业的支柱”。目前用于制备钛酸盐系介电薄膜的技术较多,主要包括脉冲激光沉积法、磁控溅射沉积法、溶胶-凝胶法、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优点和特色,但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脉冲激光沉积法虽可制备的薄膜种类多且成分易控制,但成膜面积小;磁控溅射法可制备的薄膜与基体结合良好,但薄膜生长速度慢且难以大面积成膜;溶胶-凝胶法具有易于搀杂改性,成本低,成膜面积大等优点,但工序比较繁琐且随后的热处理容易导致薄膜表面微裂纹;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具有可快速制备大面积薄膜、能精确控制薄膜化学组分和厚度的优点,但其局限性在于原材料的稳定性差。这些都制约着介电薄膜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我国介电薄膜的制备技术与国际先进工艺差距明显,因此开发出合适的制备钛酸盐系介电薄膜的技术极为重要。微弧氧化技术是一种直接在有色金属表面原位生长陶瓷膜的新技术,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适于制备大尺寸和复杂外形的介电薄膜,处理过程温度低(甚至室温),且无需气氛控制。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钛基体表面原位生长介电薄膜,是一种制备工艺上的创新,具有良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
目前对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钛金属表面制备介电薄膜的研究较少,申请号为200610155879.2的专利中描述了在钛金属表面制备BaTiO3掺杂金属离子介电薄膜的方法,然而并未公开其性能参数,制备的薄膜种类也较单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弧氧化制备钛酸锶钡
BaxSr1-xTiO3(x=0~1)介电薄膜及其方法,本发明方法工序简单、成膜速度快,生成的薄膜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在钛金属表面原位生长介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配置电解液:电解液采用乙酸钡或乙酸锶或两者的混合液,其中乙酸钡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2.0mol/L,乙酸锶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1.2mol/L;所述电解液在电磁加热搅拌器上搅拌,溶质完全溶解即可;
(2) 设置微弧氧化电源电参数:采用直流脉冲电源,脉冲波形为方波,模式为恒电流模式;电流密度为10~50A/dm2,脉冲频率为50~250Hz,占空比为60%~95%;处理时间为6~60min;
(3) 微弧氧化:将钛金属基体连接到阳极,浸没于上述电解液中进行微弧氧化,反应过程中控制电解液温度保持在50~60℃之间;反应后,取下钛金属,用蒸馏水冲洗后,再在蒸馏水中浸泡1~2小时,烘干,即可制得所需钛酸锶钡介电薄膜。
所述步骤(3)中的钛金属基体在微弧氧化前还需进行如下步骤:将钛金属表面用砂纸打磨后,置于按体积比为1:3混合的氢氟酸和硝酸混合液中进行预处理,然后分别在丙酮和蒸馏水中清洗,吹干备用。
所述钛金属基体中钛元素的重量百分比大于95%。
所述步骤(3) 微弧氧化过程中电解液温度控制过程为:用温度计实时测量电解液温度,当溶液温度超过50℃后,启动压力泵,将冷水注入恒温槽,同时将热水排出,从而保证电解液温度控制在50~60℃之间。
所述步骤(1) 中电解液在电磁加热搅拌器上搅拌时,加热温度控制为60℃,搅拌时间为10~60min,溶质完全溶解即可。
当所述步骤(1) 中电解液仅为乙酸钡溶液时,则生成的介电薄膜为钛酸钡;所述步骤(1) 中电解液仅为乙酸锶溶液时,则生成的介电薄膜为钛酸锶;所述步骤(1) 中电解液为乙酸钡和乙酸锶按摩尔比1:1混合时,则生成的介电薄膜为钛酸锶钡,并且钡、锶原子比为0.5:0.5;所述步骤(1) 中电解液为乙酸钡和乙酸锶按摩尔比3:1混合时,则生成的介电薄膜为钛酸锶钡,并且钡、锶原子比为0.77:0.23;所述步骤(1) 中电解液为乙酸钡和乙酸锶按摩尔比3:2混合时,则生成的介电薄膜为钛酸锶钡,并且钡、锶原子比为0.6:0.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88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