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参麦养胃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4002.8 | 申请日: | 201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3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董根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根荣 |
主分类号: | A61K36/8984 | 分类号: | A61K36/8984;A23L1/29;A61P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李大刚 |
地址: | 3130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养胃 口服液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一种参麦养胃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保健品的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比低发区高。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由于本病发病率高,且临床上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认为,本病可以分为胃阴亏虚、气阴两虚、肝胃不和、脾胃不和、脾胃虚弱等类型,所以应该辨证施治。其中胃阴亏虚型比较常见,胃脘隐痛或灼痛,午后尤甚,嘈杂心烦,口燥咽干,纳呆食少,大便干结或干涩不畅,舌质红,舌苔少或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数。其病机为阴津不足,胃失濡养。治法益胃养阴。
针对胃阴亏虚所致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开发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益胃养阴的保健品就成了人们急需解决的事情。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参麦养胃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将沙参、麦冬、石斛等制成口服液,不仅服用方便,而且工艺科学合理,可以更好保留药物有效成分,治疗作用良好,市场广阔。
本发明是这样构成的: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是由沙参10~30g、麦冬5~20g、石斛5~20g、乌梅5~20g、佛手3~10g制作而成。具体说: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是由沙参15g、麦冬10g、石斛10g、乌梅10g、佛手6g制作而成。所述的参麦养胃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取参、麦冬、石斛、乌梅、佛手,洗净,加水煎煮1-3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静置12-36小时,滤过,滤液加蜂蜜、蔗糖适量,煮沸使溶解,加水,搅匀,冷藏24-48小时,滤过,灌封,灭菌,即得。具体来说:取参、麦冬、石斛、乌梅、佛手,洗净,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加蜂蜜、蔗糖适量,煮沸使溶解,加水,搅匀,冷藏36小时,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本方的治疗原则是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沙参、麦冬酸甘养阴益胃,能使胃酸增多,对胃阴亏虚导致的萎缩性胃炎颇为有效,切合病机。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佛手,《滇南本草》记载: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产品药物间配伍能够产生协同增效,专门针对胃阴亏虚导致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对免疫及理化攻击等综合法所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模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动物一般状况改善,胃酸及消化酶活性升高,胃粘膜萎缩病变及炎症改善;并使水杨酸性胃炎病变减轻。
具体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沙参15g、麦冬10g、石斛10g、乌梅10g、佛手6g
取沙参、麦冬、石斛、乌梅、佛手,洗净,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加蜂蜜、蔗糖适量,煮沸使溶解,加水,搅匀,冷藏36小时,滤过,制得100ml口服液,灌封,灭菌,即得。本产品口服,每日2次,每次10ml。
本发明的实施例2:沙参10g、麦冬5g、石斛5g、乌梅5g、佛手3g
取沙参、麦冬、石斛、乌梅、佛手,洗净,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静置12小时,滤过,滤液加蜂蜜、蔗糖适量,煮沸使溶解,加水,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制得100ml口服液,灌封,灭菌,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3:沙参30g、麦冬20g、石斛20g、乌梅20g、佛手10g
取沙参、麦冬、石斛、乌梅、佛手,洗净,加水煎煮3次,每次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静置36小时,滤过,滤液加蜂蜜、蔗糖适量,煮沸使溶解,加水,搅匀,冷藏48小时,滤过,制得100ml口服液,灌封,灭菌,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根荣,未经董根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40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