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弯曲通道二次流的气膜孔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2922.6 | 申请日: | 201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2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康顺;梁俊宇;王晓东;孟宝宝;翟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5/18 | 分类号: | F01D5/18;F02C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220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弯曲 通道 二次 气膜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气涡轮高温部件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弯曲通道二次流的气膜孔。
背景技术
增加进口温度可以有效的提高燃气轮机的出力和效率,目前,许多大推力,高效率的航空发动机或大功率陆用船用燃气轮机的进口温度已经远高于金属许用温度,为了保护涡轮内部高温部件的安全,需要对其采取必要的冷却措施。气膜冷却是应用于涡轮高温部件上的一种常见冷却方式,气膜孔的形状对冷确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减小冷却气流射入的角度,气膜孔通道一般均沿流向有一定的倾角。但是当气膜孔布置于叶片前缘附近时,射流倾角非常小,冷却气流基本是垂直射入主流,甚至是逆向射入。叶片前缘,特别是第一级静叶栅,直接承受着来自燃烧器出口高温燃气的冲刷,具有很高的热负荷,需要较多的冷却气流来保护这个区域。但另一方面,由于前缘附近的主流速度较低,如提高冷却气流的流量(或冷却气流和主流的压比),可能会使射流将主流射穿,反而降低气膜冷却的效果。
气膜冷却是典型的横向流中的射流问题。该流动看似简单,但却包含着非常复杂的物理现象。目前对其最为清晰的认识就是射流孔的下游存在着一对旋向相反的大尺度旋涡即肾型涡,该涡对几乎完全主宰了下游的流动。大量的模拟和实验观察发现,肾型涡会将气膜抬离壁面,导致气膜冷却失效。如果能设法抑制或减弱肾型涡,就有可能提高气膜的贴附距离和冷却效果。
早在1979年,NASA就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对气膜孔供气通道的形状对下游冷却效率的影响(参见NASA Technical Paper 1546)。他们对比了射流角为30°的直斜孔与弯孔。该型弯曲气膜孔的优点在于小吹风比时,能使实际的射流角小于斜孔的倾角,使得气膜具有较好的覆盖效果,提高冷却效率。当吹风比继续增加时,射流的刚性增强,该优点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提高吹风比还会增加弯孔内的二次流动即通道涡的强度,而该结构所产生的通道涡随着吹风比的增加会逐渐强化肾型涡的发展,不利于冷却,这是该结构的一大缺陷。NASA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该弯曲气膜孔几何可以提高吹风比M<0.7以下时的冷却效率。但是当M>0.7时,反而会破坏冷却效果,使冷却效率降低。以该研究为基础,Mark E.Noe等人于1994年,在美国申请了专利(专利号5281084)。该专利中的气膜孔结构可以减小射流的入射角度,提高冷却效率,但它同样存在着上述缺点。该结构布置于大前缘半径叶型(前部加载叶型,Mark II或C3X等)头部附近的吸力面上时,获得了较好的实际冷却效果。这是因为,前部加载叶型能在叶栅通道的前部建立起较高的横向压力梯度,这个横向压力梯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吸力面上的肾型涡将气膜抬离壁面。但专利并没有对弯孔产生的二次流加以利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气膜孔所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带有弯曲通道的气膜孔对不同叶型和安装位置的适用性,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弯曲通道二次流的气膜孔。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气膜孔包括弯曲通道段和直通道段两部分;其中,所述弯曲通道段为圆弧,是由气膜孔进口朝冷却气流的来流的方向做出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通道段的圆心角B的范围为10°至90°,弯曲通道段的 轴线的曲率半径R大于或等于所处位置的壁厚;所述直通道段与气膜表面之间形成的射流倾角A的范围为30°至120°;所述气膜孔的弯曲通道使冷却气流产生二次流动,所形成的通道涡离开气膜孔后,在高温气流的横向推动下发生弯曲,具有与肾型涡相反的旋向,提高冷却效率。
所述气膜孔位于叶片的前缘处、叶片的吸力面或压力面上。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气膜孔内的气流流经弯曲通道时,会产生二次流动。该二次流动会在气膜孔通道内形成一对旋向相反的通道涡,使得冷却气流在气膜孔内旋转起来。当冷却气流进入高温气流时,在高温气流的横向推动下沿流向发生弯曲,这时,由气膜孔内泻出的通道涡7的旋向刚好与下游肾型涡8的旋向相反(如图2所示,图中只画出了这两个涡对的其中一只)。利用该现象就可以有效抑制肾型涡的发展,避免气膜被它过早地抬离壁面,增强气膜对壁面的贴附效果,增加沿流向的覆盖距离,有利于减少气膜孔排数,提高当地的冷却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29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艾灸熏蒸囊
- 下一篇:基于秸秆墙体的框架柱、梁无模化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