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双燃料塑料进气歧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48640.0 | 申请日: | 201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5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黄振霞;姚源;钟翔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卢业强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燃料 塑料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双燃料塑料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非常普及而重要的代步工具。汽车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汽车发动机的燃料也趋于多样化。目前发动机燃料有液态燃料和气态燃料,液态燃料主要是汽油和柴油;气态燃料有CNG(压缩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甲醇、氢燃料等。传统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只有一种燃料喷注口,只能使用液态燃料或是只能使用气态燃料。鉴于发动机燃料的多样性,本发明提供一款双燃料进气歧管,使用户可根据当地的使用环境和燃料的经济性选择适宜的发动机燃料。
进气歧管是发动机的重要部件,在自然吸气发动机中其重要性尤为明显。进气歧管的结构和气道参数会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等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的微型汽车多为商乘两用,要求发动机在中低转速下有较大的扭矩输出;发动机燃料趋于多样化;各地车辆的使用环境不一样、环保要求不一样、燃油经济性不一样;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用性好、安装和检修方便的高性价比双燃料塑料进气歧管。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参见附图):一种发动机双燃料塑料进气歧管,依次包括进气总管(7)、稳压腔(11)和“6”字型气道(5);所述进气总管(7)的进气口端设有节气门体连接法兰(6),所述进气总管(7)的出气口端与所述稳压腔(11)相通;所述气道(5)的进气口端与所述稳压腔(11)相通,所述气道(5)的出气口端设有缸盖连接法兰(1);每一气道(5)对应一个燃油喷注口(2)和一个燃气喷注口(4),所述燃油喷注口(2)集成在所述缸盖连接法兰(1)上;所述气道(5)采用变截面设计,其靠近稳压腔的一端气道等效截面直径较大,靠近缸盖法兰的一端气道等效截面直径较小,过渡段为平滑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燃气喷注口(4)与所述气道(5)相切。
进一步地,所述节气门体连接法兰(6)向上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总管(7)上设有PCV接口和碳罐电磁阀接口(10)。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总管(7)上设有EGR管。
进一步地,所述气道(5)与所述缸盖连接法兰(1)的夹角约为59°,所述燃油喷注口(2)与所述气道(5)的夹角约为19°。
进一步地,所述气道(5)上设有油轨安装支座(3)。
进一步地,所述气道(5)长度大于600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6”字型气道结构采用变截面设计,其靠近稳压腔的一端气道等效截面直径较大,靠近缸盖法兰的一端气道等效截面直径较小,过渡段为平滑过渡。使得进气歧管在不使用可变进气系统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发动机中低速扭矩同时又满足高速时的功率要求,实现高性价比。歧管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2)本发明的进气歧管集成燃油喷注口和燃气喷注口,可根据使用环境和燃料的经济性选择使用气态燃料或是液态燃料,歧管的通用性好。燃气喷注口预留于气道上并相切于气道,避免了以往由于燃气喷注口垂直于气道或是与气道形成一定夹角造成的气流干扰,影响进气效率的问题。
(3)在整车环境中,本发明进气歧管的节气门体连接法兰向上倾斜一定角度,避免了在寒冷天气时节气门体处积水结冰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4)本发明的EGR管、PDV接口、碳罐电磁阀接口都布于进气总管上,有利于由各通道进入进气歧管的气体与新鲜空气充分混合后均匀的分配到4个气道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燃料塑料进气歧管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6”字型气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燃油喷注口与燃气喷注口角度设计示意图。
图号说明:1-缸盖连接法兰,2-燃油喷注口,3-油轨安装支座,4-燃气喷注口,5-“6”字型气道,6-节气门体连接法兰,7-进气总管,8-PCV接口,9-EGR管,10-碳罐电磁阀接口,11-稳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86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