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瑞格列奈壳聚糖缓控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48603.X | 申请日: | 201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6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张越;于奕峰;尚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6 | 分类号: | A61K9/16;A61K31/451;A61K47/36;A61P3/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50018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瑞格列奈壳 聚糖 控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化工领域,涉及一种缓控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瑞格列奈壳聚糖缓控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瑞格列奈(Repaglinide),化学名称为S(+)-2-乙氧基-4-{2-[(3-甲基-1-(2-(1-哌啶基)苯基)丁基)氨基]-2-氧代乙基}苯甲酸,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临床用于治疗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的Ⅱ型糖尿病。但由于瑞格列奈的半衰期很短,通常只有1—2h,因此在胃肠道内的存在时间短,生物利用率很低。
壳聚糖(CS)是目前用于药物缓控释制剂中的一种良好的生物有机载体,可以对药物增溶,促进药物的吸收,实现药物的缓控释、组织靶向、提高药物稳定性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壳聚糖包裹瑞格列奈所制成的具有缓控释作用的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以壳聚糖为基材,植物提取物京尼平或香草醛为交联剂制备缩合物层,包覆药物瑞格列奈,制备成缓控释制剂。壳聚糖包裹的瑞格列奈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还实现了对瑞格列奈的缓控释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瑞格列奈壳聚糖缓控释微球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中各成分的重量份数为:
壳聚糖 重量份数1—20,
瑞格列奈 重量份数0.1—3,
溶剂 体积份数0.5—10,
交联剂 重量份数0.1—3,
乳化剂 重量份数0—5,
PEG 重量份数0.1—0.5,
硬脂酸镁 重量份数0.1—5,
分散介质 体积份数 1000—3000;
上述重量份数与体积份数的比例关系为克/毫升。
作为本发明上述制剂的一种限定,所述交联剂为京尼平或香草醛。
作为本发明制剂的另一种限定,所述乳化剂为Span-80(司盘-80)、Span-85(司盘-85)、Twen-80(吐温-80)、Twen-85(吐温-85)、Poloxamer(泊洛沙姆)、OP-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为它们当中任意两种的混合物。
作为本发明制剂的第三种限定,所述分散介质为大豆油、橄榄油、花生油、葵花油或液体石蜡中的一种,或为它们当中任意两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制剂还有一种限定,所述溶剂为甲醇、乙醇或异丙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瑞格列奈壳聚糖缓控释微球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按照下列步骤顺序进行:
(1)壳聚糖溶液的制备
将壳聚糖溶解在2%乙酸溶液中,超声消去气泡,制得壳聚糖与乙酸溶液重量体积比为1—6克:100毫升的壳聚糖溶液A;
(2)溶液D的制备
将瑞格列奈溶解在溶剂中,制得瑞格列奈的溶液B;
将溶液B加入到壳聚糖溶液A中,加入PEG和硬脂酸镁,充分搅拌均匀,制得混合物C;
将混合物C加入到含乳化剂的分散介质中,搅拌均匀得到溶液D;其中,乳化剂与分散介质的重量体积比为0—1克:10毫升;
(3)交联剂溶液E的制备
取交联剂加入到蒸馏水中,在20—60℃搅拌0.5—4h,制得交联剂溶液E;
(4)目标产物瑞格列奈壳聚糖缓控释微球的制备
交联剂溶液E缓慢加入到预乳化溶液D中,搅拌,在一定温度下固化一定时间,离心分离,分出固体F;
用溶剂快速清洗固体F,抽滤,干燥,制得目标产物,即瑞格列奈壳聚糖包覆缓控释微球。
作为本发明上述制备方法的一种限定,所述步骤(4)中固化温度为20—60℃。
作为本发明上述制备方法的另一种限定,所述步骤(4)中,固化时间为1—12h。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还有一种限定,步骤(4)中,所述清洗用溶剂为丙酮、乙酸乙酯、乙醇或甲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科技大学,未经河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86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苯甲酰氨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 下一篇:芳香2-丁醇类化合物及其医药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