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容传感器的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7000.5 | 申请日: | 201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9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金莉;李海;陈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传感器 定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感器的定位方法,尤其是指电容传感器的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今的主流电容触控技术中,感应层一般是透明导电ITO(铟锡氧化物),在具体实施中,一般结构被配置为单面双层,交叉部分为了实现绝缘,通过桥接工艺,这种结构和实现方法需要很精确的工艺,导致实现复杂,良率不高,由于桥接工艺的耐久性还需要检验,所以整体来讲,在可靠性,成本,易用性上都有一定的缺陷,通过上述技术的电容技术,为了侦测触控对象触碰触摸屏的具体位置,在现有的电容传感器的扫描配置中,一般是按照逐行或者逐列的方式扫描,也即每个时刻扫描一行或者一列。为了表征触摸前后电容大小的变化量,需要将扫描行或者列的电容值线形转换成模拟电路可以分辨的量,如时间或者频率,然后再对这个量进行模数转换,将转换结果送给微处理器来判断是否有触摸的发生。
上述这种采用逐行或者逐列的扫描配置方法,虽然扫描方式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外界存在干扰也有差异,所以侦测的数据就不很稳定,最终导致可能触摸的操作被当作未触摸,而未触摸被当作触摸,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是否被触摸,在外界干扰更严重时,甚至检测到坐标相对触摸点漂移,上述将直接导致抗干扰性能差,产生误判的动作。
因此需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一种更加简便的电容传感器的定位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抗干扰性能高、能够快速判断触控对象位置的电容传感器的定位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容传感器的定位方法,其具有布设于一侧的单层电极组,所述每个电极组均包括两个触控电极,正触控电极和负触控电极,其步骤如下:首先,逐次顺序扫描所述电极组,获取上述各个数据;其次,逐次顺序扫描所述正触控电极,获取上述各个数据;然后,再继续依次顺序扫描所述负触控电极,获取上述各个数据;最后,根据上述各个数据计算出电容传感器触碰后的位置点坐标。
本发明所述的电容传感器的定位方法,不但简单,而且能够有效克制外界噪声引起的干扰,增强抗干扰性,从而快速准确的找出触控点的具体位置坐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所述单层电极的结构布图。
图2 是根据本发明所述电容传感器定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触控后感应量的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容传感器的扫描配置,其具有布设于一侧的单层电极组即单层电极,请参考图1所示的电极层1的布线结构,所述电极层1由多个电极组10组成,所述每个电极组10均具有两个触控电极,分别为正触控电极11和负触控电极12。所述正触控电极11与所述负触控电极12相向排列,且一个方向上的电极分别布设于另一个方向电极之间的空隙区域。
本发明采用对上述电极层 1中逐行或者逐列扫描时,每次同时扫描两行或者两列,然后获取两行或者两列的电容差值,对上述电容差值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得出触控对象的具体位置。请参考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首先逐次顺序扫描所述电极组,获取上述各个数据;具体的说:若所述电极层1共有N个电极组10,则逐次顺序扫描所述每个电极组,第一次扫描时,将第一组电极10中的正触控电极11作为扫描S端,将第一组电极10中的负触控电极12作为参考R端,此时其它组电极10均悬空或者均接地,侦测第一次扫描获得第一组数据X1;第二次扫描时,将第二组电极10中的正触控电极11作为扫描S端,将第二组电极10中的负触控电极12作为参考R端,此时其它组电极10均悬空或者均接地,侦测第二次扫描获得第一组数据X2;第N次扫描时,将第N组电极10中的正触控电极11作为扫描S端,将第N组电极10中的负触控电极12作为参考R端,此时其它组电极10均悬空或者均接地,侦测第N次扫描获得第一组数据Xn;根据上述各个数据X1、X2…Xn,求出上述各个数据之和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7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