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结合多肽的结构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7340.6 | 申请日: | 201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8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升启;丁晓然;张莉;吴小桃;杨静;王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C07K7/08;A61K38/08;A61K38/10;A61P3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感病毒 血凝素 蛋白 结合 多肽 结构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类与流感病毒(如H1N1亚型)特异性结合的多肽的序列、结构及其在抗流感病毒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流感每年在全球造成约5亿人患病、25-50万人死亡,我国流感每年的发病率为10%-30%。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人感染动物源性的高致病性、高致死率的禽流感病毒(H5N1)、猪流感(H1N1)的数量不断增多,且死亡率相当高。流感病毒肆虐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抗原的变异能力强,这使得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有限,况且疫苗只能对已知的流感病毒亚型有预防作用,而对因抗原性漂移或转换所产生的新型流感病毒无效。
目前常用的抗IV药物主要有IV离子通道抑制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大类。IV离子通道抑制剂包括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金刚乙胺对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效率平均为70%-80%,与流感疫苗的效率几乎相同。它主要是通过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结构蛋白所特有的M通道,从而抑制病毒穿入敏感细胞和释放核酸,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增殖。但目前一经出现大量流感病毒耐药株,且该类药物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WHO的专家已经建议停止使用M2离子通道抑制剂作为抗流感药物。神经胺酸酶(Neuraminidase,NA)抑制剂,主要包括扎那米韦(Zanamivir)和奥司他韦(Oseltamivir),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流感药物,对甲、乙两型流感病毒均有作用。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能够与病毒的NA特异性结合,阻断该酶的活性,使病毒不能轻易地从感染细胞表面释放,促进病毒自我凝集,阻止病毒进一步扩散,从而发挥抗流感作用。但随着NA抑制剂在人群中的广泛应用,也使得流感病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因此抗流感病毒新型药物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流感病毒膜上存在的血凝素(HA)及神经氨酸酶(NA)分别对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以及病毒从宿主细胞中出芽起到重要作用。前者通过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当病毒进入内涵体之后,通过其构象的变化使病毒和细胞融合。在感染末期,NA在病毒粒子自宿主细胞出芽或游离时,起到剪切自身或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残基的作用,从而确保新的病毒的释放。因此,HA蛋白可成为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潜在靶点。通过特异性结合HA蛋白从而抑制其与宿主细胞膜受体结合,进而达到防止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目前,许多研究报道含有唾液酸聚合物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肽可有效抑制HA蛋白与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因此,筛选到特异性结合HA蛋白并有效抑制其作用的多肽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噬菌体展示技术可对含有数十亿克隆的肽库进行快速的高通量筛选,它已经成为多肽药物研究的有力工具。因此,可从肽库内筛选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的多肽或能与病毒膜蛋白等活性位点结合的多肽,用于抗病毒的治疗。丙型肝炎(HCV)非结构蛋白3区(NS3)是一个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的蛋白酶,其活性位点已被确定,并且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均从肽库内筛选到一个6肽(DDIVPC)能显著抑制该酶活性。同样已从肽库内筛选到能与HIV复制必需的逆转录酶结合的小肽,及能与HIV外膜蛋白结合防止病毒进入细胞的小肽。这些部分小肽已进入临床试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筛选提供一类与HA蛋白亲和性高的多肽及其在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引发疾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类能与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该类多肽含有7个氨基酸-12氨基酸残基。
本发明提供的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结合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示于表1中。
表1血凝素蛋白结合多肽的氨基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73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