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金属氮掺杂石墨化多孔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5511.1 | 申请日: | 201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2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刘瑞丽;吴东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00 | 分类号: | B01J27/00;B01J35/10;H01M4/9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掺杂 石墨 多孔 碳基氧 还原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金属掺杂石墨化多孔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无金属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化学化工催化剂制备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源转换装置,不受卡诺热机原理限制,只要提供燃料就可以持续输出电能,具有能量密度高,能量转化效率高和无污染等优点。目前燃料电池中常用阴极氧还原反应催化剂为碳载铂(Pt/C),但Pt是一种稀有金属,价格昂贵且稳定性不高,而且易因体系中存在的一氧化碳和甲醇而失活,因此大大提高了燃料电池的成本,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廉价易得的氧还原催化剂来替代Pt,以达到降低燃料电池成本的目的。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目前报道的氧还原催化剂绝大部分是含有过渡金属的复合材料,无金属氮掺杂碳基氧还原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势,但相关研究很少,目前仅有一篇关于无金属氮掺杂碳基氧还原催化剂专利报道(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10197453.X),该技术公开了一类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氮掺杂碳纳米纤维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但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碳纤维中分子取向性较差,因而催化剂的导电性和强度都不高,而且该专利并未报道催化剂对氧还原过程的选择性、抗甲醇毒性及稳定性等重要技术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具有优异的氧还原催化性能的无金属氮掺杂石墨化多孔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一种无金属氮掺杂石墨化多孔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的制备过程和步骤:
a. 选取含氮芳香化合物为前驱体,将其溶解于溶剂中,配制成10~30wt%的溶液;所述的含氮芳香化合物为芘二酰亚胺、无金属酞菁或氨基芘中的任一种;所述的溶剂为丙酮、四氢呋喃或甲苯中的任一种;
b. 将作为硬模板的多孔二氧化硅或氧化铝加入到上述溶有含氮芳香化合物的溶液中,搅拌24小时;然后将所得溶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蒸干溶剂,再放置干烘箱中在80~100℃下烘干8~12小时,以除去残余溶剂;将得到的固体研磨成粉末;所述的多孔二氧化硅或多孔氧化铝其平均孔径为100~200nm;
c. 将上述所得粉末置于管式炉中,通入惰性气体,升温速度为5~10℃/分钟,升温至600~1000℃,并保温2~5小时,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收集得到的粉末;所述的惰性气体为氮气或氩气;
d. 将上述收集得到的粉末置于10~20wt%的氢氟酸或3~5摩尔/升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所用的粉末与HF或NaOH的质量比为0.2~0.5;搅拌48~72小时后,离心除去液体,将得到的固体在90~110℃烘干,即得氧还原催化剂。
本发明的优点及特点:
本发明所述的无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多孔结构、高的石墨化程度和可调节的氮原子掺杂量。这些结构特点不仅有利于物质的传输和增加催化活性位,同时能够增强材料的抗腐蚀性,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本发明所用含氮芳香前驱体具有很强的自组装能力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在纳米限制空间内通过分子间π-π作用有序排列,在较低的碳化温度下即可形成高度石墨化的氮掺杂碳材料,所需实验条件温和,结果重复性好,而且制备过程没有任何金属参与。
本发明所制得的氧还原催化剂经研钵磨细后,超声分散于nifion的乙醇溶液中得到均一的悬浮液,将其涂布于旋转环盘工作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Pt丝为对电极,组成三电极测试体系,以氧气饱和的 0.1 M KOH水溶液为电解质,进行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氧还原催化剂具有高的四电子路径选择性(n=3.9)、抗甲醇毒性和优秀的氧还原催化活性(本发明催化剂在-0.35V动力学电流密度Jk=9.15mAcm-2),是商业化Pt/C催化剂(在-0.35V动力学电流密度Jk=4.44mAcm-2)的2倍多;同时,具有比Pt/C((在-0.26V下,20000s电流为原来的52.0%)更为优秀的稳定性(本发明催化剂在-0.26V下,20000s电流仍然保持原来的84.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55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季铵盐羟肟酸磷矿浮选捕收剂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转动定位的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