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驾乘空间的自然换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2135.0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7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政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荣成中大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26 | 分类号: | B60H1/26;B60J1/04;B60J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3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空间 自然 换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客室单纯用于通风的装置,尤其是一种汽车驾乘空间的自然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汽车包括轿车、客车、载货汽车、牵引车、专用运输车和特种车等种类,其驾乘空间面积是一定的。如果驾乘空间的空气不流通,人们需要吸入的氧气越吸越少,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体排出废物、可吸入颗粒物及来自发动机的有害气体会越聚越多,反复呼吸这些带病菌和有害物质的循环混合废气,会使人头晕、恶心,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和窄小空间,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
虽然,有的汽车内设置有空调来调节车内温度,空调的空气净化装置也可以清除一些有害物质,但是却不能增加氧气和负离子,空调的进气时进入的新鲜空气和排出的废气很少,不能满足人体健康需要。另外,使用时空调存在着消耗能源的不足。
目前,对汽车驾乘空间换气采用的办法是:打开驾驶室的门窗或位于车顶的天窗,以加强室内空气的流动,进行换气。在这种方法中,流动的新鲜自然空气均是从门窗或天窗侧向进入到驾驶室中,存在着换气速度慢的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自然空气从门窗或天窗侧向进入到驾驶室中存在着换气速度慢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驾驶室换气速度快的汽车驾乘空间的自然换气装置。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驾乘空间的自然换气装置,其包括一驾驶室壳体,在该驾驶室壳体的前方壳体上开有前风挡窗,在该前风挡窗上设有前风挡玻璃,在驾驶室壳体的后方壳体上开有后风挡窗,在该后风挡窗上设有后风挡玻璃,在驾驶室壳体的左、右两侧壳体上分别铰接有封闭驾驶室的车门,在所述的车门上分别开有车窗,车窗上分别开有启、合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在前风挡窗下方的驾驶室壳体上开有一进气窗,在该进气窗上配合设有一进气门,在所述的进气门上设有一第一启合装置,该第一启合装置将进气门与进气窗之间实现开启或闭合,在驾驶室壳体内侧对应进气窗设有一进气导流罩,该进气导流罩经一进气管与位于驾驶室壳体内的前台板上的进气口相连通;在后风挡窗下方的驾驶室壳体上开有一换气窗,在该换气窗上配合设有一换气门,在所述的换气门上设有一第二启合装置,该第二启合装置将换气门与换气窗之间实现开启或闭合,驾驶室壳体内侧对应换气窗设有一换气导流罩,该换气导流罩与驾驶室内部相连通。
上述的设置在进气门上的第一启合装置,其包括第一油缸、第一电磁阀和第一油路连通管,所述的第一油缸的缸体铰接于前车架上,第一油缸的活塞杆铰接在进气门上,第一油缸经第一油路连通管与油泵、油杯相连通,所述的第一电磁阀与第一油路连通管相连接,并控制第一油缸的进油或回油;上述的设置在换气门上的第二启合装置,其包括第二油缸、第二电磁阀和第二油路连通管,所述的第二油缸的缸体铰接于后车架上,第二油缸的活塞杆铰接在换气门上,第二油缸经第二油路连通管与油泵、油杯相连通,所述的第二电磁阀与第二油路连通管相连接,并控制第二油缸的进油或回油。
上述的设置在进气门上的第一启合装置,其包括一第一推杆和一第一手柄,所述的第一推杆的一端铰接在进气门上,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手柄相铰接,所述的第一手柄铰装在位于驾驶室内的一第一支座上;上述的设置在换气门上的第二启合装置,其包括一第二推杆和一第二手柄,所述的第二推杆的一端铰接在换气门上,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手柄相铰接,所述的第二手柄铰装在位于驾驶室内的一第二支座上。
本发明通过第一启合装置将设置在前风挡窗下方的驾驶室壳体上的进气门与进气窗打开,通过第二启合装置将设置在后风挡窗下方的驾驶室壳体上的换气门与换气窗打开,自然风依次经对应进气窗的进气导流罩、进气管、前台板上的进气口进入到驾乘空间内,在驾乘空间进行交换后,再经换气导流罩由换气门与换气窗之间流出驾乘空间,形成“穿堂风”,使车内空气清新,有效地改善了驾乘空间内的环境条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换气速度快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荣成中大汽车有限公司,未经荣成中大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2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铜/钛系多层薄膜用蚀刻液
- 下一篇:对乙酰氨基酚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