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升飞船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12760.8 | 申请日: | 2011-05-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1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 发明(设计)人: | 陈洪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洪国 |
| 主分类号: | B64C27/04 | 分类号: | B64C27/04;B64D27/16;B64D33/02 |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 地址: | 043000 山西省临***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飞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中交通工具,具体为一种直升飞船。
背景技术
飞机是最常用的空中交通工具,速度快、载重量大、航程远。但飞机在起降时需要专用的机场和跑道;同时飞机是靠快速向前运动时,利用机翼上下翼面间的气压差获得的升力而在空中悬浮,这样就需要结构强大的机翼,从而使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虽然直升飞机在起降时不需要专用机场和跑道,但对起降的场地也有较高要求,而且其载重量小、结构复杂、稳定性差、使用成本高;同时直升飞机是靠顶部的旋翼高速旋转时产生的升力来在空中悬浮,尾部的旋翼用来控制平衡和行进,这样就需要强大的旋翼保持平衡的机尾,也使其结构重量增大,而对空中飞行器来说,每增加一份重量就是致命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飞机结构重量大、结构复杂、使用成本高且对起降场地要求高的问题,提供了直升飞船。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直升飞船,包括船体、设于船体上的发动机、与发动机连接的压气机以及推进装置,船体的顶部开有空气进气口,空气进气口通过导气管与压气机的进气口相连;船体的底部或/和船体的两侧设有凹面向下且两侧为对称斜面或对称曲面的凹形槽,凹形槽内设有固定于凹形槽两侧的两排交叉排列且与船体底部平行的喷气槽(所述凹形槽的两侧为沿船体前进方向的两侧),喷气槽通过导气管与压气机的出气口相连。
现有飞机是利用运动的翼作用于空气来产生升力而在空中悬浮,而本发明是利用运动的空气作用于船体来产生升力而在空中悬浮。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设于船体上的发动机带动压气机工作,进而对通过导气管与压气机的进气口相连的空气进气口附近的空气产生强吸力,使得船体顶部空气进气口附近的空气快速流向空气进气口,这样使船体顶部空气进气口附近的气压降低从而使船体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同时,经压气机压缩后的空气通过压气机的出气口经导气管从位于船体底部或/和船体两侧的凹形槽内的喷气槽喷出,因凹形槽内两排喷气槽为交叉排列且与船体底部平行,所以从凹形槽内喷气槽喷出的强气流作用于与其相对的侧壁上,从而在与其相对的侧壁上得到一个与斜面或曲面垂直的合力F或F′,该合力可分解成一个水平方向的推力F1或F1′和一个垂直向上的浮力F2或 F2′,而凹形槽的两侧对称,所以凹形槽两个侧壁上的推力F1和F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使得凹形槽水平方向的推力相互抵消为零,这样就在凹形槽的两个侧壁上均得到一个垂直向上的浮力F2或F2′(如图4所示),这样在上述几个浮力的共同作用下,船体就可在空中浮起。直升飞船的升降可通过调节发动机的转速来实现。所述推进装置可采用在船体的尾部固定有进气口与压气机的出气口相连且出气口与大气连通的喷气燃烧推进器,喷气燃烧推进器内设有供油管与发动机油泵相连的燃烧室,燃烧室内设有点火器;工作时通过供油管内的油与从压气机的出气口出来的空气在喷气燃烧推进器中点火燃烧产生推力,使得飞船前进;也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实现的现有技术,如,现有飞机的喷气式动力装置或螺旋桨式动力装置,从而控制直升飞船在空中前进、加速、减速。
进一步地,所述推进装置设于船体顶部的一端或者两端;推进装置包括由控制装置控制旋转的喷嘴,喷嘴的进气口通过导气管与压气机的出气口相连,该推进装置可以控制飞船向前、向后、加速、减速、横向、斜向飞行以及悬停;同时这样极大地减小了船体的结构重量,而且制造成本低、操纵简单。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进气口在船体的顶部设有至少一排,与空气进气口相连的导气管端部设有导气槽,导气槽密封覆盖有一排中的至少两个空气进气口;与喷气槽相连的导气管端部设有导气槽,导气槽密封覆盖有至少两个喷气槽,这样可使得空气在导气槽内沿一个方向均匀地流动。
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速度快、性能稳定,而且不需要专用的机场和跑道,使用成本低,解决了现有飞机结构重量大、结构复杂、使用成本高且对起降场地要求高的问题,可设计成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等多种规格的直升飞船来适应于军用或民用等各种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2中A-A剖面图。
图4是凹形槽6的受力作用图。
图中:1-船体;2-发动机;3-压气机;4-推进装置;5-空气进气口;6-凹形槽;7-喷气槽;8-喷嘴;9-导气槽;10-电机;11-主动齿轮;12-转向齿轮;13-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洪国,未经陈洪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27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AFM的纳米级电极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带弹性体的弯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