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蛋白标签的联合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10355.2 | 申请日: | 2011-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7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 发明(设计)人: | 杨淑伟;李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K17/10 | 分类号: | C07K17/10;C07K1/14;C07K19/00;C12N9/26;C12N15/63;C12N11/10;C12P21/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静 |
| 地址: | 20003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 标签 联合 应用 | ||
1.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的用途,用于作为目的蛋白固相化的标签。
2.一种目的蛋白固相化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将目的蛋白与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融合表达,获得包含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目的蛋白的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物;
(b)将所述的表达产物与淀粉基质相接触,从而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目的蛋白的融合蛋白被吸附到淀粉基质表面,所述目的蛋白被固相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
步骤(a)中,将目的蛋白与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以及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相融合表达,获得包含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目的蛋白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物;
步骤(b)中,将所述的表达产物与淀粉基质相接触,从而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目的蛋白融合蛋白被吸附到淀粉基质表面;
之后,利用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特异性的蛋白酶从被吸附的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目的蛋白融合蛋白上切除目的蛋白,从而获得纯化的目的蛋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目的蛋白是能酶切蛋白的酶:
步骤(a)中,将酶与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相融合表达,获得包含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酶的表达产物;
步骤(b)中,将所述的表达产物与淀粉基质相接触,从而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酶被吸附到淀粉基质表面,获得淀粉基质-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酶复合物;
之后,将待酶切的蛋白与淀粉基质-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酶复合物接触,从而待酶切的蛋白被酶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酶是: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特异性的蛋白酶;和
所述的待酶切的蛋白是类泛素小修饰蛋白-靶蛋白的融合蛋白。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之后,还包括:
(c)加入潜在地可与目的蛋白相互作用的其它蛋白,观察目的蛋白与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情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目的蛋白是去类泛素化蛋白酶蛋白,所述的其它蛋白是含有类泛素小修饰蛋白序列的蛋白,从而观察去类泛素化蛋白酶对于类泛素小修饰蛋白序列的识别或切割特性。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目的蛋白是对于蛋白的类泛素小修饰蛋白化有用的酶,步骤(b)之后,还包括:
加入底物蛋白;观察在与所述对于蛋白的类泛素小修饰蛋白化有用的酶接触后,所述的底物蛋白的类泛素小修饰蛋白化情况。
9.一种表达载体,所述的表达载体含有以下可操作性相连的元件: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编码基因-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编码基因-多克隆位点;所述的多克隆位点用于插入目的蛋白编码基因。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达载体的用途,用于表达、固相化及纯化目的蛋白。
11.一种用于表达、固相化及纯化目的蛋白的试剂盒,其中包括:
用于将目的蛋白与类泛素小修饰蛋白和淀粉结合域蛋白相融合表达,形成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目的蛋白融合蛋白的试剂;以及
用于将目的蛋白与淀粉结合域蛋白-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相分离的试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试剂盒中包括:
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达载体;和/或
类泛素小修饰蛋白特异性的蛋白酶;和/或
淀粉基质;和/或
宿主细胞;和/或
蛋白重组表达试剂;和/或
蛋白纯化试剂。
13.一种融合蛋白,其包括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以及与之相连的选自下组的蛋白:类泛素小修饰蛋白,酵母泛素样特异性蛋白酶1,去类泛素化蛋白酶蛋白,对于蛋白的类泛素小修饰蛋白化有用的酶(如SAEI,SAEII和/或Ubc9),或它们的或其活性片段。
14.一种表达载体,所述的表达载体含有以下可操作性相连的元件:淀粉酶的淀粉结合域蛋白编码基因,以及与之操作性相连的选自下组的蛋白的编码基因:类泛素小修饰蛋白,酵母泛素样特异性蛋白酶1,去类泛素化蛋白酶蛋白,对于蛋白的类泛素小修饰蛋白化有用的酶,或它们的活性片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035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以及由其构成的成型品
- 下一篇:一种纱线卷绕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