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临近空间飞行器模型的结构形态感知重构实验平台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33276.6 | 申请日: | 2011-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6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锦;易金聪;张合生;孙冰;蒋丽娜;高志远;黄全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G01M99/00;G01B11/16;G01B1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何文欣 |
地址: | 200444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近 空间 飞行器 模型 结构 形态 感知 实验 平台 方法 | ||
1.一种临近空间飞行器模型的结构形态感知重构实验平台,包括一个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实验模型(1)、植入至实验模型(1)的模块化光纤光栅检测单元(2)和光纤光栅传感阵列(3)组成的结构应变传感网络、一台光纤光栅网络分析仪(4)、一台算法运行及图形处理计算机(5)、一台显示器(6)、一台信号发生器(7)、一台激振器(8)和一个铝合金外框固定架(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飞行器实验模型(1)通过橡皮绳吊装到铝合金外框架(9)上,所述的信号发生器(7)连接至激振器(8),激振器(8)固定于铝合金外框架(9)上,并通过连杆与实验模型(1)相连接,所述的模块化光纤光栅检测单元(2)和光纤光栅传感阵列(3)组成的结构应变传感网络连接至光纤光栅网络分析仪(4),光纤光栅网络分析仪(4)与计算机(5)、显示器(6)顺序连接;所述的信号发生器(7)输出实验所需的激励信号到激振器(8),激励实验模型(1)产生形变或进入低频振动状态,所述的由模块化光纤光栅检测单元(2)和光纤光栅传感阵列(3)组成的结构应变传感网络检测出实验模型(1)上各分布光栅测点的应变信息,光纤光栅网络分析仪(4)获取应变信息,并输出至计算机(5),计算机(5)将获取的应变信息进行计算处理后,将实验模型的形变状态或低频振动状况在显示器(6)上进行实时重构和可视化显示。
2. 根据权利1所述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模型的结构形态感知重构实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实验模型(1)由一个框架结构和两个固定在框架尾部两侧的水平翼形结构构成,对光纤光栅传感阵列(3)的布置和植入采取差异化方式,在组成实验模型框架结构的四根龙骨梁中,沿轴向对称地植入4根由布拉格光纤光栅传感阵列组成的模块化光纤光栅应变检测单元(2),而在两个翼形结构表面上各只布置1根光纤光栅阵列(3),从而构成整个实验模型(1)的结构形变检测环节的光纤光栅传感网络。
3. 根据权利1所述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模型的结构形态感知重构实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光纤光栅应变检测单元(2)的结构为:对布置在实验模型(1)框架龙骨梁结构中的每1根模块化光纤光栅应变检测单元(2)进行了容错设计,每1根模块化光纤光栅应变检测单元由4根光纤光栅阵列共两组构成,每组光纤上的光栅点对呈90°正交封装于直径为1mm的圆形SMA超弹性合金丝基材轴表面,同时,实现垂直方向感知的2根光纤的光栅点,在基材轴向上成对相互错开以检测不同的点;实现水平方向感知的2根光纤的光栅点布置与此类似。
4. 根据权利1所述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模型的结构形态感知重构实验平台,其特征在于:每4根光纤光栅传感阵列正交封装在SMA基材上,构成1个模块化光纤光栅检测单元(2),然后采用AB胶水表面粘贴的方式将模块化光纤光栅检测单元(2)植入到实验模型(1)框架龙骨梁结构中,实现模块化植入;同样采用AB胶水表面粘贴的方式,将2根光纤光栅传感阵列(3)植入到实验模型(1)翼形结构表面。
5. 一种临近空间飞行器模型的结构形态感知重构实验方法,采用根据权利1所述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模型的结构形态感知重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其特征在于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如下:
(1)调整实验模型(1)的吊装高度和位置,将激振器(8)和实验模型(1)结构相连接;
(2)开启计算机(5)、显示器(6)与光纤光栅网络分析仪(4),进行结构形态重构与可视化;
(3)实验模型(1)的结构静态形变感知与重构的效果验证;
(4)启动信号发生器(7),并设置实验所需激振信号的频率和幅值;
(5)启动激振器(8),实现实验模型(1)的结构低频振动;
(6)实验模型(1)的结构振动状态感知与重构的效果验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327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温度控制器用双金属弹片
- 下一篇: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风机系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