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9908.1 | 申请日: | 201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6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深渡瀬修;社本岳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R21/04;B60R21/207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具备向落座于坐垫上的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交通工具用安全装置中,车辆的后部座椅中的靠背的中央部分被设为折叠式,在位于该中央部分的车门侧且被固定于车身上的侧面部分(侧座椅部)上,搭载有侧面安全气囊组件。
另一方面,在下述专利文献2所示的侧面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具备对乘员的胸部进行保护的胸保护部、和对乘员的腰部进行保护的腰保护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401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906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由于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侧车门向车厢内侧侵入,因而用于使安全气囊展开的空间被缩窄。并且,当坐垫的侧支承部向侧车门被推压且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压缩时,侧支承部的上表面侧向上方侧变形(浮起)。其结果可以认为,当侧面安全气囊中的腰保护部的展开方向通过侧支承部而偏向上方侧时,难以如所期望的那样使腰保护部向乘员的腰部与侧车门之间展开。为了防止这种现象,虽然考虑到例如追加对侧支承部的变形进行抑制的加强构件的方法,但是,需要避免由于加强构件的追加而使座椅的乘坐舒适度变差。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如下的车辆用座椅,其能够抑制坐垫的侧支承部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向车身侧部被推压从而向上方侧变形的情况,并且,能够确保坐垫的良好的乘坐舒适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具备:侧面安全气囊,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在坐垫中的侧支承部的上方,向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压变构件,其由具有压变特性的材料构成,并被配置在所述侧支承部上。
另外,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被配置在所述侧支承部上”并不限定于压变构件整体被配置在侧支承部上的情况,还包含压变构件的一部分被配置在与侧支承部相比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结构。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中,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安全气囊在坐垫中的侧支承部的上方,向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侧车门等)之间膨胀展开。此外,当通过侧面碰撞的冲击而使车身侧部与上述侧支承部碰撞时,配置于该侧支承部上的压变构件将进行固化。由此,由于抑制了侧支承部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侧支承部向上方侧变形的情况。并且,由于压变构件在未被施加冲击时或在冲击较弱时是柔软的,因此能够确保坐垫的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压变构件介于坐垫衬垫的上表面与覆盖所述坐垫衬垫的座椅表皮之间。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中,在坐垫的侧支承部中介于坐垫衬垫的上表面与座椅表皮之间的压变构件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进行固化。由此,由于在侧支承部中,能够直接地抑制坐垫衬垫的上表面侧的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侧支承部向上方侧变形的情况。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为,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压变构件具有:上壁部,其介于所述坐垫衬垫的上表面与所述座椅表皮之间;外侧纵壁部,其从所述上壁部中的所述车身侧部侧的端部起向下方侧延伸,并介于所述坐垫衬垫中的所述车身侧部侧的侧面与所述座椅表皮之间。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中,当通过车辆的侧面碰撞的冲击而使车身侧部与坐垫的侧支承部碰撞时,冲击被施加在介于坐垫衬垫中的车身侧部侧的侧面与座椅表皮之间的压变构件的外侧纵壁部上。由此,当压变构件固化时,通过介于坐垫衬垫的上表面与座椅表皮之间的压变构件的上壁部,来抑制侧支承部的变形。也就是说,在该发明中,由于压变构件的外侧纵壁部以用于使压变构件固化的传感器的方式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使压变构件良好地固化。而且,由于能够使压变构件的上壁部和外侧纵壁部较薄程度地介于坐垫衬垫与座椅表皮之间,因此能够实现压变构件的小型轻量化。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中,具有位移限制部,所述位移限制部被设置在车身或者座椅框架上,并通过与所述压变构件卡合,从而限制所述压变构件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99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