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花塞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5319.3 | 申请日: | 2010-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2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宫下直道;无笹守;铃木彰;鸟居计良;加藤友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T13/32 | 分类号: | H01T13/32;H01T13/39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花塞,该火花塞的接地电极设置有与中心电极形成火花放电间隙的针状点火部。
背景技术
近年来,要求强化对内燃机排出的排气的环境污染的控制手段。由于增强点火性(点火性能)有助于净化排气,所以研发了一种火花塞,该火花塞的接地电极的内面设置有用耐火花消耗性高的贵金属形成的朝向中心电极突出的电极头(放电部)。与传统的火花塞相比,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火花塞中,由于接地电极可以被设为远离火花放电间隙,所以形成于火花放电间隙的火焰核心(火焰核)在成长过程的初期阶段不太容易接触接地电极。因此,减少了由于火焰核接触接地电极而且热被接地电极吸收而阻碍焰心的成长的所谓的猝灭作用,从而提高了火花塞的点火性能。
在这样的火花塞中,因为大的热负荷被施加到了电极头,所以在放电部和接地电极之间的接合部有出现裂纹或剥离的风险。由此,对于放电部(点火部)和接地电极之间的接合来说,线膨胀系数在放电部的线膨胀系数和接地电极的线膨胀系数之间的作为中间构件的台座部(突起部)介入放电部和接地电极之间。利用该台座部,缓和了可能发生在放电部、台座部和接地电极的各接合部位的热应力,从而减少了裂纹或剥离的发生(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电极头和中间构件之间的接合不是通过在焊接时过大压接力(pressure welding force)作用于该接合的电阻焊接而是通过能够容易地将热集中到该接合的激光焊接而焊接的,并且将熔融深度设得深也减小了在焊接后残留内应力的趋势。于是,通过用于焊接电极头和中间构件的激光焊,在电极头和中间构件之间形成了各种构成材料(成分)被混合在一起的熔融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042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尽管放电部和台座部均在受到由于发动机的燃烧而引起的热负荷时膨胀变形,但是取决于形成于放电部和台座部之间的熔融部的结构构造,诸如位置和形状等,熔融部可以具有限制或抑制放电部和台座部的变形的结构。特别地,当熔融部形成为结合放电部的侧面和台座部的突出前端侧的表面时,熔融部的结构处于如下状态:熔融部在与放电部从接地电极突出的突出方向正交的径向上朝内保持放电部。同样的状态发生在熔融部和台座部之间的界面。于是,当熔融部限制或抑制放电部和台座部的归因于热膨胀的径向(特别地,朝外)延伸并且各个界面处的内应力增大时,仍存在出现裂纹或剥离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确定形成于放电部和台座部之间的接合部中的熔融部的结构构造而能够抑制裂纹和剥离的发生的火花塞,所述放电部和台座部形成从接地电极突出的点火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53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风机构
- 下一篇: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