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陆两用运输车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56343.0 | 申请日: | 201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25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吴召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城县运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 |
代理公司: | 南阳市智博维创专利事务所 41115 | 代理人: | 杨士钧 |
地址: | 4732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陆 两用 运输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输车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运输车,是指在水陆两用的条件下载货运输的车辆。
背景技术
水陆两用车起源很早,但多用于军事。在军事上由于要求其装甲的厚度、快速反应能力,而这又与车体的大小和排水量相矛盾,所以说军事上所用的水陆两用车一直受体积较大和机动性能差的困扰而只是保留未被推广。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乘用车,也就是轿车和客车,但这多用于观光和旅游。
众所周知,随着世界气候的不断变化,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逐年频发,一旦这些灾害来临,不但破坏人们的生命财产,相关的生活设施、道路等也被破坏,这都给救援带来较大困难。例如5.12特大地震由于环境和气候的特殊,军用直升飞机都被坠毁;再如2010年海南洪涝灾害汪洋一片,待洪水退却后留下的是一片泥泞,满目狼藉,此时冲锋舟不能使用,汽车不能行走,只有先修复道路,清除路障,而这样往往都会错过最佳救助时机,增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压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快,这些工程的前期物资运输都存在着很大困难。因此,利用水陆两用运输车可解决这些困难。
发明内容
发明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过程中,发现现有的运输车辆存在着上述缺陷,经过不断地探索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水陆两种情况下均可使用的载货运输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水陆两用运输车的结构包括车身,车身前端的驾驶室及驾驶室内的转向系统,驾驶室下部的发动机和车身后端的车厢,在所述驾驶室和车厢间设与发动机相连接的进排气系统,在车厢底部两侧分设一条履带,每条履带相同端各设一驱动轮,履带上其它部位设从动轮,在车厢底后部两侧各设一水上推进器,发动机通过传动部分与驱动轮和水上推进器连接,在车身的后端部设为发动机提供能源的油箱,车身为密封箱体,其底中部为中空。
所述传动部分是在驾驶室下部设液压系统或机械传动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身底部两侧设带驱动轮的履带,在密封车厢底后部两侧各设一水上推进器,发动机带动履带和水上推进器工作,能够使该车在陆地、水路和滩头淤泥状态下均可载货运输,该车不仅在日常的运输中使用,而且在救灾抢险等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仍可继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水陆两用运输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而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水陆两用运输车的结构作具体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水陆两用运输车的结构包括车身11,车身11前端设有驾驶室1及驾驶室1内的转向系统2,驾驶室1下部设有发动机10,在车身11后端有载货用的车厢4。在驾驶室1和车厢4间设与发动机10相连接的进排气系统3,在车厢4底部两侧分别设一条履带6,每条履带6的相同端各设一驱动轮7,履带6上其它部位设从动轮12,在车厢4底后部两侧各设一水上推进器8,发动机10通过在驾驶室下部所设的液压系统9或机械传动系统(图中未示)与驱动轮7和水上推进器8连接,利用两水上推进器8的转速差可实现车辆的转弯,利用两水上推进器8的正反转可实现车辆的前进和后退,在车身11的后端部设为发动机10提供能源的油箱5,车身11为密封箱体,为了达到相应的排水量,增加车辆在水中的浮力,车身底中部设为中空。本实用新型水上推进器和陆地行走机构可同时使用,以达到车辆入水和出水的可通行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城县运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方城县运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63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