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水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54018.0 | 申请日: | 201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5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武波涛;潘之杰;李铂;席鹏东;胡思明;徐荣峰;金戈;陈廖志;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02 | 分类号: | F16J1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器,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的汽车减振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汽车采用的减振器,一般都没有采用密封装置,车身下端的泥水,通过减振器安装孔进入车身上端,引起后尾箱出现漏水的现象。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388413Y,授权公告日为2000年7月19日,实用新型的名称为一种汽车减振器,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汽车减震器;在其内筒的活塞杆上,依次装有原活塞阀总成,原活塞阀总成上装有套筒,套筒上装有活塞阀总成;在内筒上端装有连接套,在连接套内环台上装有弹簧,弹簧上装有阀片,阀片上装有单向阀,单向阀上装有连接套筒,连接套筒下部与外筒的上端为螺纹连接;连接套筒上部与压盖为螺纹连接。其中不足之处是该减振器没有密封结构,泥水容易进入减振器,对减振器造成损伤,而且容易引起后尾箱漏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减振器没有密封结构,泥水容易进入减振器,对减振器造成损伤,而且容易引起后尾箱漏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防止泥水进入带密封结构的减振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水减振器,包括上支座和下支座,上支座与下支座之间有车身板材,所述的下支座靠车身板材侧设有密封环,所述的密封环包括内密封环和外密封环,所述的下支座、车身板材和上支座之间均螺栓连接。下支座上的内外密封环可防止泥水进入减振器,防止对减振器造成伤害,从而防止后尾箱漏水。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密封环断面呈弧形。内密封环断面呈弧形,密封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密封环有至少一条。内密封环有至少一条,在外密封环和最外的内密封环损坏的情况下,另外的内密封环可使减振器起到防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支座外侧设有挡板。上支座外侧设有挡板,可防止螺栓拆卸过程中对上支座造成伤害。
作为优选,所述的螺栓连接采用双螺帽连接。螺栓连接采用双螺帽连接,更牢固,也可防止螺帽松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下支座上,与车身板材接触部位设置外密封环和内密封环,可以有效地防止泥水进入下支座内部,避免出现后尾箱漏水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密封环的局部放大图。
1、下支座;2、上支座;3、车身板材;4、外密封环;5、内密封环;6、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防水减振器,包括下支座1和上支座2(见附图1、2),下支座1靠车身板材3的一侧有外密封环4和三条内密封环5,内密封环5的断面呈弧形,可更好的接触车身板材3,使内密封环5的密封效果更好,在外密封环4的作用下,可防止泥水进入减振器内,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路上的石子或者其他硬物,会对外密封环4造成伤害,造成外密封环4失去密封效果,这时,内密封环5可起到密封效果,也可防止泥水进入减振器,下支座1、上支座2和车身板材3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螺栓连接采用的是双螺帽的螺栓连接,双螺帽的螺栓连接,可有效的防止螺帽的松动,增加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减振器上支座2的外侧有挡板6,可防止螺栓拆卸过程中对上支座造成伤害。
安装时,螺栓穿过下支座1的螺栓孔,再穿过车身板材3上的螺栓孔,再将上支座2套在螺栓上,然后将挡板6穿过螺栓,最后将螺帽拧紧。在螺栓连接的作用下,将下支座1、上支座2和车身板材3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下支座1上的外密封环4和内密封环5的作用下,可防止泥水进入减振器,从而避免了出现后尾箱漏水现象。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40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力感应式流量计密封性结构
- 下一篇:土工织物反滤回灌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