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T型封条及其应用的板翅式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96857.1 | 申请日: | 201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6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刘仰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欧普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5/14 | 分类号: | B23K35/14;F28D9/00;F28F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条 及其 应用 板翅式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冷板翅式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T型封条及其应用的板翅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风冷板翅式换热器常用的短封条大概有四种(分别如图1A~1D所示),其共同点是钎焊面均为双面钎焊且为平面,用此类封条钎焊而成的换热器,在使用过程容易出现泄漏,这也是市场上风冷板翅式换热器大范围存在泄漏的原因所在。据业内不完全统计,风冷板翅式换热器的泄漏问题中有75~80%都是端头泄漏(短封条与复合板之间的泄漏)。
进一步分析可知以上封条造成缺陷的成因:第一,因其钎焊面为平面,与复合板为面接触,间隙过小,钎焊料无法被吸附,无法形成较为饱满钎焊料;第二,从成品介质流态分析,短封条与复合板钎焊焊缝易受流体直面冲击,如本身存在较小缺陷,在流体长期冲击下便容易形成漏点;第三,短封条A面与复合板接触处为硬性接触,若有外应力作用于冷却器,此处复合板易形成裂纹,导致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T型封条及其应用的板翅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同类产品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T型封条,用于风冷板翅式换热器,该封条包括左右两个端面及上下两个钎焊面,其中一个端面为平面,另一个端面设有抛物线状凹进,且所述为平面的端面相对于所述两个钎焊面分别伸出有突起;所述钎焊面为凹面,且所述钎焊面与所述为平面的端面伸出的突起相交处设有凹槽。
上述的T型封条中,所述钎焊面的凹面最深点距所述为平面的端面小于等于5mm。
上述的T型封条中,所述钎焊面的凹面深度为0.1mm。
上述的T型封条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1m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提出一种风冷板翅式换热器,包括复合板、C型封条、外翅片、内翅片、挡板、封头槽铝及盖板,还包括如上所述的T型封条,且该换热器的钎焊焊缝方向呈垂直方向。
上述的风冷板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翅片与所述T型封条之间的间隙为0.2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T型封条及其应用的板翅式换热器,能够避免介质直接冲击,同时形成多处吸附点,可以更大限度利用焊料,达到缓解外界应力、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相应也具有故障率低、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1D分别为现有技术中四种短封条的立体示意图;
图2A~2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T型封条的截面和立体示意图;
图3A~3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T型封条加工成的芯体示意图及其两级细节放大示意图,其中图3B、图3C分别为图3A、图3B中圆圈处的细节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立体结构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2A~2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T型封条的截面和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应用于风冷板翅式换热器的T型封条,包括左右两个端面211~212及上下两个钎焊面(业内也称A面)22,其中一个端面(图中为右端面)211为平面,另一个端面(图中为左端面)212设有抛物线状凹进213,且为平面的端面211相对于两个钎焊面22分别伸出有突起214;钎焊面22为凹面,且钎焊面22与为平面的端面211伸出的突起214相交处设有凹槽23。上述的T型封条中,钎焊面22的凹面最深点距为平面的端面211距离d1小于等于5mm,钎焊面22的凹面深度d2为0.1mm,且凹槽23的深度(图中未示出)也为0.1mm;另外端面211的厚度d3约为0.8mm。
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T型封条,其钎焊面22为凹面,且凹处最深点距端面在5mm以内(因后序焊缝宽度通常为5mm),形成楔形,凹陷深度为0.1mm,此间隙在钎焊过程中可形成毛细作用,吸附住焊料,形成较为饱满焊缝。
进一步,参考图3B所示可知,T型封条31的钎焊面为四面且两侧凸出,避免了流体的直面冲击,与流体流动方向成90度直角,钎焊过程中内翅片与短封条之间的间隙33为0.2mm,内通道处焊料流入此间隙,可发生毛细作用,形成第一道焊缝。同时,因复合板32与T型封条31之间的间隙较小,即使流体通过第一道钎焊缝,进入流体很少,且直角处有0.1mm深的凹槽,外通道处焊料流入此间隙,毛细力吸附焊料,同样此处可形成焊缝,此为第二道焊缝。因流体较少,且无冲击力,加之第三道焊缝(主焊缝:T型封条31的凹形钎焊面,与复合板32接触面积较大,此处焊缝最为饱满),因此从第一、二道焊缝渗透出的流体基本无法通过此焊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欧普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常州欧普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68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