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原子层沉积反应的尾气吸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76052.0 | 申请日: | 2010-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0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林;吴东;郭敏;高洁;王东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作纳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B01D46/30;C23C16/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 代理人: | 张颖玲;迟姗 |
| 地址: | 10009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原子 沉积 反应 尾气 吸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尾气吸收装置,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原子层沉积反应的尾气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单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又称原子层沉积或原子层外延(Atomic Layer Epitaxy),最初是由芬兰科学家提出并用于多晶荧光材料ZnS:Mn以及非晶Al2O3绝缘膜的研制,这些材料是用于平板显示器。由于这一工艺涉及复杂的表面化学过程和低的沉积速度,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技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对这一技术的兴趣不断加强,这主要是由于微电子和深亚微米芯片技术的发展要求器件和材料的尺寸不断降低,而器件中的高宽比不断增加,这样所使用材料的厚度降低值几个纳米数量级。因此原子层沉积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如单原子层逐次沉积,沉积层极均匀的厚度和优异的一致性等,而沉积速度慢的问题就不重要了。
原子层沉积过程是通过将气相前驱体脉冲交替地通入反应器并在沉积基体上化学吸附并反应并形成沉积膜的一种方法(技术)。当前驱体达到沉积基体表面,它们会在其表面化学吸附并发生表面反应。在前驱体脉冲之间需要用惰性气体对原子层沉积反应器进行清洗除去不能吸附的过量前驱体和反应生成的副产物。由于原子层沉积过程是一个过量反应过程,而且可以在任何形状结构的表面进行沉积。所以剩余的反应物会在所有管路、测量设备和真空泵等表面沉积从而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而多余的反应物如果不经过处理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
传统的尾气处理主要有两种办法:
1)采用内部装满金属网或颗粒的吸附阱,让剩余的尾气在金属网或颗粒表面吸附反应以减少尾气的排放。但是,该结构对气体流通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降低真空泵的抽气效率;并且,该结构不够稳定,在真空泵的震动下会有沉积物从表面掉下从而造成真空泵的损伤;吸收效果不理想。
2)通入过量的能与尾气发生反应的物质,以使尾气完全反应。但是,对于不同的尾气要采用不同的反应物与之反应,由于尾气千差万别,处理装置也千差万别;该方法通常只适用于尾气排入大气前的处理,并不适用于原子层沉积设备,无法起到对管路和真空泵等设备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原子层沉积反应的尾气吸收装置,其尾气吸收效果好,能够有效保护原子层沉积反应中的其他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原子层沉积反应的尾气吸收装置,包括:
筒状外壳,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两端分别连接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能够贯通所述端盖的接口;
蜂窝状内芯,设置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部;
加热/制冷装置,设置于所述筒状外壳的外表面;
温度探头,设置于所述筒状外壳的外表面,所述温度探头与所述加热/制冷装置相连接。
所述端盖与所述筒状外壳活动连接。
活动连接的所述端盖与所述筒状外壳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蜂窝状内芯的内部具有两个以上直通孔道。
所述接口为真空接口。
所述筒状外壳的截面形状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所述蜂窝状内芯的截面形状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所述蜂窝状内芯为金属、陶瓷或塑料材料。
所述筒状外壳为金属材料。
所述蜂窝状内芯的内部设置有所述温度探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原子层沉积反应的尾气吸收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尾气吸收装置,可以吸收过量的反应物使其之后的设备表面不发生沉积作用,从而保护了原子层沉积反应中的其他设备,提高了使用寿命;
2)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尾气吸收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其前半部分可以明显看到沉积物,而后半部分则看不到沉积物,由此可知,该尾气吸收装置可以将过量反应物完全吸附,尾气吸收的效果很好;
3)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尾气吸收装置工作后,排出的尾气更加清洁,减少了环境污染;
4)本实用新型的尾气吸收装置的端盖与筒状外壳活动连接,可以在蜂窝状内芯吸附饱和之后,进行清洗或替换,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尾气吸收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尾气吸收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尾气吸收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及详细说明,现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作纳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英作纳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60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