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散热作用的充电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41623.7 | 申请日: | 201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90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许佑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佑正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散热 作用 充电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散热技术,尤指一种应用于充电电池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为运用,为了保持其方便性及携带性,电池无疑是扮演一项很重要的角色,而随着使用者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时间拉长,相对的电池可使用的电力寿命亦需要增加,因应这样的需求,同时又兼具环保性,高效率的充电电池最能符合其需求。
而无可避免的,高效率的充电电池在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电池材料(如锂离子)在进行离子交换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内部的工作温度增加,进而产生热阻效应,而拉低了其充电或放电的工作效能,因此,为使其工作温度保持稳定,电池的散热对策无疑成为电池效能的一项重要关键。
然而,目前的电池结构,如图1所示,该充电电池10,具有一电池本体101,该电池本体101的外环面呈一光滑面,该电池10的内部所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导于该电池本体101上,再由该电池本体101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作用,以进行散热作用,然而,充电电池10在使用时置放于封闭的环境中,在有限的空间虽然有其空气流动,与该电池本体101的外表面接触及进行热交换作用,但电池本体101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有限,因此造成热交换作用的效率不足,致使后续产生的热量累积于电池本体101内部,造成内部的工作温度和热阻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其充电电池的充电或放电效能,因此,如何提升充电电池的散热效能成为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缺失,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散热作用的充电电池,通过于电池本体外部设置的一散热体,并于散热体上设有至少二个散热片,增加其散热面积,且相邻的散热片间形成一散热流道,增加其空气流动的空间,致使吸收热量的空气能快速流出,藉此增加该电池本体内外的散热效果,保持电池内部的工作温度。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具有散热作用的充电电池,包括一电池本体,于该电池本体外表面设有一散热体,该散热体上设有至少二个向外延伸的散热片,于各散热片间分别形成有一散热通道,于该散热体上设有至少一环形信道,该环形信道与各散热信道垂直交错,该散热体用以吸收该电池所产生的热量后,通过各散热片增加其散热面积达到散热目的外,亦经由各散热信道及环形信道增加流动空间,使其热量快速被带离,提升散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知的电池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通道另一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本体另一示意图。
符号说明
电池10 电池本体101
电池1 电池本体11
极栓12 散热体13
散热片131 散热流道132
环形通道133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结构图。如图所示,该电池1包括一电池本体11,于本实施例中该电池本体11为圆柱状,该电池本体11内部用以充填充电材料,该电池本体11的两端面分别设有一极栓12,用以接引电力用;又,于该电池本体11的外周围面上设有一散热体13,该散热体13由散热材质,例如铝材成型一体构成,该散热体13设有至少二个的散热片131,各散热片131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如图3的上视剖视图,于本实施例中该散热片131的剖视形状呈方型,且于相邻的散热片131之间自然形成一散热流道132,以增加其空气流动的范围;另,该散热体13上亦设有至少一环形通道133,于本实施例中共有三组环形通道133,且该环形通道133分别与该各散热流道132垂直交错;致使,当电池进行反应时所产生的热量,自电池本体11传导至该散热体13上,除散热体13自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外,该热量亦经由散热体13的导热特性传导至各散热片131,透过各散热片131与空气接触进行热交换作用,增加其散热面积且提升散热效率,另外,各散热信道132及环形信道133亦增加空气流动的空间,加速冷热空气的替换,如图4的箭头所示,藉此,经由散热体13的散热作用,降低电池1内部于充电或放电时所含的热量,降低其内含温度及所产生的内阻,提升电池的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佑正,未经许佑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16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