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温控型组装式蜂窝陶瓷红外发热模块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88099.7 | 申请日: | 2010-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0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杜贤平;华青梅;张培山;余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鑫阳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51/42 | 分类号: | B29C51/42;B29C51/10;H05B3/28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 地址: | 230055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温控 组装 蜂窝 陶瓷 红外 发热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热装置,更具体地说是蜂窝陶瓷红外发热装置,是用于吸塑机中的发热装置。
背景技术
蜂窝陶瓷红外发热模块是一种应用在吸塑机中的发热装置,蜂窝陶瓷红外发热装置虽然相比于更早前的仅靠缠绕电阻丝于耐火耐瓷盘的方式有所改进,但效率的提高很有限。实际表明,已有的蜂窝陶瓷发热砖存在着效率不高、辐射温度不够等问题,如果进一步提高辐射温度必将导致功率的增加,这不仅损失效率,而且大大缩短了发热元件的寿命。
已有结构形式的蜂窝陶瓷发热砖也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因不能准确测量发热砖表面温度,无法实现实时的闭环温度控制,不能满足要求较高的全自动吸塑机的应用;
蜂窝陶瓷发热砖为整体烧结,当发热元件(电阻丝)损坏后就必须报废整个发热砖,原本可以进行再生利用的部分也随之被弃,而就这些部分本身在制造过程中需要耗费相当的电能或热能进行烧结,因此显然造成了浪费,包括能源和资源两方面的浪费都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温控型组装式蜂窝陶瓷红外发热模块,以期能够独立更换构件,提高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温控型组装式蜂窝陶瓷红外发热模块的结构特点是:
发热模块壳体的结构设置为:分体设置围板、后盖板和带有蜂窝孔的蜂窝陶瓷面板,所述后盖板与围板通过陶瓷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蜂窝陶瓷面板扣入围板的内周;
在所述壳体内,发热丝层设置在所述蜂窝陶瓷面板的背部,自发热丝层至后盖板依次设置的各结构层分别为:陶瓷盖板、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层、中间绝热层、第二绝热层以及红外反射绝热层;
在所述后盖板与各结构层中,贯穿设置有测温孔,测温热电偶设置在所述测温孔中,所述测温热电偶的感温端抵于发热丝层的表面。
设置所述蜂窝陶瓷面板与陶瓷盖板构成对合结构,以对合结构形成盒体,所述陶瓷面板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发热丝层嵌合在所述定位槽中。
在所述后盖板上,位于其内侧的外周有一凸沿,所述后盖板是以其凸沿与围板通过陶瓷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发热丝层的连接导线以及测温热电偶的信号线分别在后盖板中引出。
设置h/Φ=2.5~4.1,其中,h为所述蜂窝陶瓷面板的厚度,Φ为所述蜂窝陶瓷面板上的蜂窝孔的孔径。
所述红外反射绝热层是在石英基底表面形成有纳米材料的红外反射膜。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为组装式结构,各构件可独立更换,消除了不必要的浪费。
2、本实用新型针对每一发热模块分别设置测温热电偶,可以准确测量发热砖的表面温度,以利于实现实时的闭环温度控制,满足要求较高的全自动吸塑机的应用;
3、本实用新型热损失小、热效率高、节能效率显著,较之已有技术,节能可达30%以上。
4、本实用新型在减小热损失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中蜂窝陶瓷面板主视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A-A剖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中陶瓷盖板主视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B-B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蜂窝陶瓷面板与陶瓷盖板的对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蜂窝陶瓷面板中蜂窝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温度分布曲线。
图中标号:1蜂窝陶瓷面板、1a定位槽、1b纵向凸筋、1c散热孔、2发热丝层、3陶瓷盖板、4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层、5后盖板、6第二绝热层、7中间绝热层、8红外反射绝热层、9测温热电偶、10陶瓷螺栓、11围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发热模块壳体的结构设置为:分体设置围板11、后盖板5和蜂窝陶瓷面板1,后盖板5与围板11通过陶瓷螺栓10固定连接;蜂窝陶瓷面板1扣入围板11的内周;
在壳体内,发热丝层2设置在蜂窝陶瓷面板1的背部,自发热丝层2至后盖板5依次设置的各结构层分别为:陶瓷盖板3、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层4、中间绝热层7、第二绝热层6以及红外反射绝热层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鑫阳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鑫阳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80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